|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一、小柴胡汤方证研究 | 第10-31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1. 资料来源 | 第10页 |
| 2. 收集标准 | 第10页 |
| 3. 症状归类 | 第10-11页 |
| 4. 统计处理 | 第11-12页 |
| ·频次统计以筛选确定主要、次要症状 | 第11-12页 |
| ·聚类分析以探讨药物用量与方证关系 | 第12页 |
| (二) 结果 | 第12-31页 |
| 1. 性别、年龄和季节 | 第13-14页 |
| ·性别 | 第13页 |
| ·年龄 | 第13-14页 |
| ·季节 | 第14页 |
| 2. 病因与病程 | 第14-16页 |
| ·病因 | 第14-15页 |
| ·病程 | 第15-16页 |
| 3. 病种 | 第16-18页 |
| ·西医病种 | 第16页 |
| ·中医病种 | 第16-18页 |
| 4. 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 | 第18-21页 |
| 5. 脉象与舌苔 | 第21-22页 |
| ·舌苔统计 | 第21页 |
| ·舌质统计 | 第21-22页 |
| ·脉象统计 | 第22页 |
| 6. 小柴胡汤药物用量的聚类分析 | 第22-29页 |
| ·组成中各单味药的用量分析 | 第22-26页 |
| ·药物用量与症状的关系 | 第26-29页 |
| 7.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 第29-31页 |
|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研究 | 第31-52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1. 资料来源 | 第31页 |
| 2. 收集标准 | 第31页 |
| 3. 症状归类 | 第31-32页 |
| 4. 统计处理 | 第32页 |
| (二) 结果 | 第32-52页 |
| 1. 性别、年龄和季节 | 第32-34页 |
| ·性别 | 第32页 |
| ·年龄 | 第32-33页 |
| ·季节 | 第33-34页 |
| 2. 病因与病程 | 第34-35页 |
| ·病因 | 第34-35页 |
| ·病程 | 第35页 |
| 3. 病种 | 第35-37页 |
| ·西医病种 | 第35页 |
| ·中医病种 | 第35-37页 |
| 4. 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 | 第37-40页 |
| 5. 脉象与舌苔 | 第40-41页 |
| ·舌苔统计 | 第40页 |
| ·舌质统计 | 第40页 |
| ·脉象统计 | 第40-41页 |
| 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用量的聚类分析 | 第41-50页 |
| ·组成中各单味药的用量分析 | 第41-47页 |
| ·药物用量与症状的关系 | 第47-50页 |
| 7.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 第50-52页 |
| 三、小柴胡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比较 | 第52-59页 |
| 1. 病因、病种、病程分析 | 第53页 |
| ·小柴胡汤证以外感邪气为主 | 第53页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以七情内伤为主 | 第53页 |
| ·小柴胡汤证多为外感发热疾病,病程多短 | 第53页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多为神志疾病,病程较长 | 第53页 |
| 2. 证候病机分析 | 第53-57页 |
| ·主要症状有部分相同,但病机不同 | 第53-54页 |
| ·小柴胡汤证以少阳枢机不利为主 | 第54-56页 |
| ·从基本症状分析 | 第54-55页 |
| ·从常见舌脉分析 | 第55页 |
|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位古今相同,均在少阳 | 第55-56页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以肝郁为要,兼有痰热 | 第56-57页 |
| ·从基本症状分析 | 第56页 |
| ·从常见舌脉分析 | 第56页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主要病位,古在少阳,今在于肝 | 第56-57页 |
| 3. 组成功效分析 | 第57-58页 |
| ·小柴胡汤功在和解少阳 | 第57页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侧重疏肝泻热,镇静安神 | 第57页 |
| ·柴胡在两方中用量不同,功效有异 | 第57-58页 |
| 4. 小柴胡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加减药物分析 | 第58-59页 |
| ·两方均加白芍 | 第58页 |
| ·小柴胡汤以加解表药、清热药居多 | 第58页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加平肝息风药、安神药为主 | 第58-59页 |
| 结语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