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 ·病原学 | 第13-16页 |
| ·名称的由来 | 第13页 |
| ·形态及培养特性 | 第13页 |
| ·生化特性 | 第13-14页 |
| ·抗原性 | 第14-15页 |
| ·毒素及致病性 | 第15-16页 |
|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型 | 第16页 |
| ·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 ·铜绿假单胞菌对人的致病性 | 第17页 |
| ·铜绿假单胞菌对畜禽的致病性 | 第17页 |
| ·发病机理及病理学 | 第17-18页 |
| ·临床症状 | 第18页 |
| ·诊断 | 第18-24页 |
| ·临床诊断 | 第18页 |
| ·细菌学诊断 | 第18页 |
|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18-24页 |
| ·PCR 方法 | 第18-19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 | 第19-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LAMP 引物设计原理 | 第21-22页 |
| ·LAMP 反应原理 | 第22-24页 |
| ·防治措施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 第26-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 ·病料来源 | 第26页 |
| ·药敏纸片 | 第26页 |
| ·血清分型试剂盒 | 第26页 |
|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 ·培养基及生化试剂 | 第27页 |
|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 ·试验动物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29页 |
| ·病料的采集 | 第27页 |
| ·细菌分离培养 | 第27页 |
| ·涂片染色镜检 | 第27页 |
| ·PCR 鉴定 | 第27-28页 |
| ·序列测定与比对 | 第28-29页 |
| ·生化试验 | 第29页 |
| ·血清学分型 | 第29页 |
| ·药敏试验 | 第29页 |
| ·结果 | 第29-34页 |
| ·细菌的形态特征 | 第29页 |
| ·生化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 ·血清学分型结果 | 第30-31页 |
| ·PCR 鉴定结果 | 第31页 |
|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31-32页 |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 ·讨论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貂源铜绿假单胞菌 PA-WH-0808 株的致病性研究 | 第35-45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试验用菌株 | 第35页 |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35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5-36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 ·试验动物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39页 |
| ·铜绿假单胞菌菌落数( CFU)和 OD600关系测定试验 | 第36页 |
| ·菌液的平板计数 | 第36-37页 |
| ·铜绿假单胞菌 PA-WH-0808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7页 |
| ·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 PA-WH-0808 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 第37-38页 |
| ·貂源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 PA-WH-0808 不同感染途径对家兔的致病性研究 | 第38页 |
| ·貂源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 PA-WH-0808 对本动物水貂的致病性研究 | 第38-39页 |
| ·结果 | 第39-44页 |
| ·铜绿假单胞菌菌落数 CFU 与 OD600关系的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 ·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 PA-WH-0808 的生长曲线 | 第40-41页 |
| ·貂源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 PA-WH-0808 对小鼠的致病力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 ·家兔不同感染途径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 第42页 |
| ·对水貂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铜绿假单胞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45-57页 |
| ·材料 | 第45-46页 |
| ·菌株 | 第45页 |
|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 ·溶液配制 | 第45-46页 |
|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 ·方法 | 第46-49页 |
| ·LAMP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6-47页 |
| ·菌种培养及全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7页 |
| ·LAMP 反应体系 | 第47-48页 |
| ·LAMP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48-49页 |
| ·LAMP 可视化检测 | 第49页 |
| ·特异性检测 | 第49页 |
| ·灵敏性检测 | 第49页 |
| ·临床样本检测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 ·LAMP 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49-52页 |
| ·铜绿假单胞菌 LAMP 可视化检测结果 | 第52页 |
| ·铜绿假单胞菌 LAMP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 ·铜绿假单胞菌 LAMP 敏感性检测方法 | 第53-54页 |
| ·临床样本检测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7-58页 |
| ·貂源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 PA-WH-0808 的成功分离 | 第57页 |
| ·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研究 | 第57页 |
| ·PA-LAMP 检测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成功建立及应用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