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0 前言第1-13页
1 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13-30页
 1.1 小型底栖动物第13-18页
  1.1.1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2 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历史和国际现状第14-16页
  1.1.3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第18-27页
  1.2.1 国际海洋线虫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20-26页
  1.2.2 国内海洋线虫的研究现状第26-27页
 1.3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意义第27-30页
2 研究海域、材料和方法第30-39页
 2.1 研究海域第30-31页
 2.2 野外采样第31页
 2.3 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第31-32页
 2.4 生物样品的处理第32-33页
  2.4.1 小型底栖动物样品的分选和计数第32-33页
  2.4.2 线虫封片的制作和种类鉴定第33页
 2.5 生物量和生产量的计算第33-34页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34-39页
  2.6.1 单变量分析第34-36页
  2.6.2 分布/图形分析第36页
  2.6.3 多变量分析第36-39页
   2.6.3.1 群落结构分析第36-38页
   2.6.3.2 环境因子分析第38页
   2.6.3.3 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分析第38-39页
3 小型底栖动物的沉积环境第39-52页
 3.1 结果和讨论第39-51页
  3.1.1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水深和底表水温的变化趋势第39-41页
  3.1.2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沉积物的特征与沉积类型第41-44页
  3.1.3 沉积物叶绿素、脱镁叶绿酸、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的分布第44-47页
  3.1.4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动物生境的主成分分析排序第47-49页
  3.1.5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各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分析第49-51页
 3.2 结论第51-52页
4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第52-65页
 4.1 结果与讨论第52-64页
  4.1.1 小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第52-55页
  4.1.2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及生产量第55-57页
  4.1.3 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第57-59页
   4.1.3.1 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第57-58页
   4.1.3.2 小型底栖动物及其主要类群数量的水平分布第58-59页
  4.1.4 小型底栖动物及其主要类群数量的粒级分布第59-60页
  4.1.5 小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第60-61页
  4.1.6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第61-63页
  4.1.7 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产量的比较第63页
  4.1.8 线虫与桡足类数量的比值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第63-64页
 4.2 结论第64-65页
5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第65-87页
 5.1 结果与讨论第65-85页
  5.1.1 海洋线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及其分布第65-68页
   5.1.1.1 海洋线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第65-66页
   5.1.1.2 海洋线虫的空间分布第66-68页
  5.1.2 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分析第68-71页
   5.1.2.1 群落划分第68-69页
   5.1.2.2 不同群落的优势种分析第69-71页
   5.l.2.3 K-优势度曲线分析第71页
  5.1.3 海洋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第71-74页
  5.1.4 海洋线虫群落的年龄结构及性比第74-76页
  5.1.5 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第76-83页
   5.1.5.1 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第76-77页
   5.1.5.2 海洋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分析第77-83页
  5.1.6 海洋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第83-85页
 5.2 结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9页
附录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量表达小分子热激蛋白对番茄耐热性的影响
下一篇:番茄HSP108.6、HSP60α/β亚基的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