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21-23页 |
·相关概念及其辩析 | 第23-30页 |
·大都市圈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上海大都市圈的界定及圈层的划分 | 第24-30页 |
·人口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 第30页 |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30-3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研究的假设 | 第32-3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33-34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34-35页 |
·研究特色 | 第34页 |
·研究创新 | 第34-35页 |
·资料来源及其评估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大都市圈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6-51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36-38页 |
·关于都市圈概念的探讨 | 第36页 |
·关于都市圈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36-37页 |
·关于都市圈人口发展变动的研究 | 第37-38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38-43页 |
·都市圈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38-40页 |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 第40-41页 |
·大都市圈人口专题研究 | 第41-43页 |
·大都市圈人口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43-47页 |
·城市圈“三地带”学说 | 第43-44页 |
·城市发展阶段学说 | 第44-45页 |
·大都市圈人口分布函数模型 | 第45-46页 |
·大都市圈圈层结构理论 | 第46-47页 |
·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 | 第47-49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47页 |
·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战略理论 | 第47-48页 |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大都市圈人口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 第51-67页 |
·大都市圈人口发展的国际经验 | 第51-57页 |
·国外各大都市圈人口发展概况 | 第51-52页 |
·国外大都市圈人口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 第52-54页 |
·国外大都市圈人口发展变动的规律 | 第54-57页 |
·大都市圈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 | 第57-58页 |
·国外大都市圈人口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58-65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58-62页 |
·借鉴与启示 | 第62-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现状及其评价 | 第67-101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的现状 | 第67-77页 |
·人口总量及其自然增长 | 第67-68页 |
·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与出生性别比 | 第68-70页 |
·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等级体系 | 第70-72页 |
·人口空间分布和产业分布 | 第72-76页 |
·人口迁移和流动 | 第76页 |
·人口素质 | 第76-77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变动特征 | 第77-82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变动机制分析 | 第82-86页 |
·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机制 | 第83-84页 |
·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影响机制 | 第84-86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定量分析 | 第86-97页 |
·人口数量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程度分析 | 第86-91页 |
·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91-93页 |
·人口密度分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 第93-96页 |
·人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评价 | 第96-97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评价 | 第97-100页 |
·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关系评价 | 第97-98页 |
·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关系评价 | 第98-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200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人口预测 | 第101-134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预测的方法及其选择 | 第101-106页 |
·常用的人口预测方法及其评价 | 第101-102页 |
·本文所采用的预测方法 | 第102-104页 |
·预测的内容及其参数的确定 | 第104-106页 |
·上海大都市圈经济人口规模预测 | 第106-117页 |
·关于测算方法的几点说明 | 第106-108页 |
·主要参数及其测算 | 第108-113页 |
·经济人口规模测算 | 第113-115页 |
·上海大都市圈经济人口规模的论证 | 第115-117页 |
·人口自然变动预测 | 第117-122页 |
·基年人口数据的准备 | 第117-118页 |
·人口预测参数的确定 | 第118-122页 |
·上海大都市圈外来人口及其自然增长量估算 | 第122-125页 |
·开放式人口仿真 | 第125-130页 |
·新增外来人口分性别、年龄构成的选择 | 第125-127页 |
·开放式人口仿真结果 | 第127-130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城市化水平估算 | 第130-132页 |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上海大都市圈未来人口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134-154页 |
·上海大都市圈未来人口发展态势 | 第134-140页 |
·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集聚能力迅速提高 | 第134-136页 |
·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有所加剧,总抚养比将持续走高 | 第136-139页 |
·外来人口导入的数量众多,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显著 | 第139-140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 第140-142页 |
·经济发展对人口的支撑作用强大 | 第140-141页 |
·人口机会视窗开启的条件已经具备 | 第141-142页 |
·人口活力将不断得到增强 | 第142页 |
·上海大都市圈未来人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 第142-152页 |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 第142-143页 |
·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3-145页 |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问题 | 第145-148页 |
·人口出生与生殖保健存在的问题 | 第148-149页 |
·劳动力资源配置和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9-150页 |
·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0-152页 |
·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七章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154-174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 第154-156页 |
·指导思想 | 第154-155页 |
·战略构架 | 第155-156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 | 第156-159页 |
·总体目标 | 第156-157页 |
·分解目标 | 第157-159页 |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的战略重点 | 第159-173页 |
·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战略 | 第159-162页 |
·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 第162-167页 |
·大都市圈人口空间结构优化战略 | 第167-169页 |
·提升上海大都市圈人力资源整体优势的战略 | 第169-171页 |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机制的战略 | 第171-173页 |
·小结 | 第173-174页 |
第八章 推进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思考 | 第174-182页 |
·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的实施机制 | 第174-176页 |
·建立人口发展战略实施的协调机制 | 第174-175页 |
·构筑并拓展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协作平台 | 第175页 |
·营造人口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175-176页 |
·提高政府对人口的宏观调控能力 | 第176-178页 |
·通过制度改革影响人口的变动机制 | 第176-177页 |
·依托土地调控完善城镇等级体系 | 第177-178页 |
·依托市场力量实现人口和战略整合 | 第178-181页 |
·依托市场力量实现人口整合 | 第178-180页 |
·依托城市化实现人口战略的整合 | 第180页 |
·寻求突破创建新的利益平衡机制 | 第180-181页 |
·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82-190页 |
·基本结论 | 第182-188页 |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88-189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89-190页 |
读博期间完成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成果 | 第190-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8页 |
后记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