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致谢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部分 高速低功耗VLSI结构设计研究 | 第9-3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情况 | 第9-10页 |
§1.2.1 VLSI工艺设计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低功耗设计 | 第11-12页 |
§1.2.2 片内互连线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13-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用多米诺逻辑实现高速低功耗 | 第15-23页 |
§2.1 增强型多输出多米诺逻辑(EMODL) | 第15-16页 |
§2.2 EMODL N-MOS赋值树结构尺寸优化 | 第16-17页 |
§2.3 EMODL 20×20-B流水线乘法器 | 第17-19页 |
§2.3.1 乘法器结构 | 第17-18页 |
§2.3.2 超前进位伪补码算法和EMODL 26-bit CLA | 第18-19页 |
§2.4 HSPICE仿真结果及电路性能评估 | 第19-21页 |
§2.4.1 多米诺逻辑延时比较 | 第19-20页 |
§2.4.2 乘法器电路性能仿真 | 第20-21页 |
§2.5 小结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图象处理芯片的低功耗算法研究(一) | 第23-28页 |
§3.1 MPEG-2解码原理 | 第24页 |
§3.2 IDCT结构的实现 | 第24-26页 |
§3.3 ROM的优化 | 第26页 |
§3.4 仿真结果 | 第26-27页 |
§3.5 小结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图象处理芯片的低功耗算法研究(二) | 第28-36页 |
§4.1 运动估值算法 | 第28-30页 |
§4.1.1 全搜索块匹配算法(FSBMA) | 第29页 |
§4.1.2 快速运动估值算法 | 第29-30页 |
§4.2 系统结构的低功耗实现 | 第30-33页 |
§4.2.1 系统结构描述 | 第30-31页 |
§4.2.2 数据流映射 | 第31-32页 |
§4.2.3 PE的结构 | 第32-33页 |
§4.3 关键模块的低功耗实现 | 第33-34页 |
§4.4 仿真结果 | 第34页 |
§4.5 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二部分 高性能互连线参数提取和性能分析设计 | 第36-106页 |
第五章 片内互连线电容二维解析模型 | 第36-63页 |
§5.1 简单结构电容元 | 第38-42页 |
§5.1.1 同平面不同宽度极板间电容C_([ACP]) | 第39-40页 |
§5.1.2 单侧垂直绝缘边界的同平面极板间电容C_([SCP]) | 第40页 |
§5.1.3 两侧垂直绝缘边界的同平面极板间电容C_([DCP]) | 第40-42页 |
§5.2 新的复杂结构电容元 | 第42-50页 |
§5.2.1 三外角(π/2,π,(-π)/2)垂直极板到垂直接地平面电容C_([VER]) | 第42-44页 |
§5.2.2 三外角(π/2,(-π)/2,π/2)垂直极板到垂直接地平面电容C_([VVG]) | 第44-47页 |
§5.2.3 四外角((-π)/2,π/2,π/2,(-π)/2)对称垂直极板到水平接地平面电容C_([PSI]) | 第47-48页 |
§5.2.4 三外角(π/2,π/2,(-π)/2)垂直极板到水平接地平面电容C_([PSZ]) | 第48-50页 |
§5.3 基于保角变换的互连线电容二维解析模型 | 第50-60页 |
§5.3.1 双线系统 | 第50-56页 |
§5.3.2 多线系统 | 第56-60页 |
§5.4 实验数据与比较 | 第60-61页 |
§5.5 小结 | 第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六章 互连线总体性能模型 | 第63-89页 |
§6.1 连线集总模型 | 第64-69页 |
§6.1.1 RC集总模型 | 第64-65页 |
§6.1.2 RLC集总模型 | 第65-66页 |
§6.1.3 集总模型连线间电容耦合效应 | 第66-68页 |
§6.1.4 集总模型连线间电感耦合效应 | 第68-69页 |
§6.2 分布式RC模型 | 第69-73页 |
§6.2.1 分布式RC模型的延时特性 | 第70-72页 |
§6.2.2 分布式RC模型的耦合特性 | 第72-73页 |
§6.3 负载端开端接法的分布式RLC模型 | 第73-81页 |
§6.3.1 瞬态响应闭型表达式 | 第74-76页 |
§6.3.2 连线负载端过冲和延时的简化表达式 | 第76-77页 |
§6.3.3 耦合连线瞬态响应电压 | 第77-81页 |
§6.4 电容负载端接法的分布式RLC模型 | 第81-87页 |
§6.4.1 瞬态响应闭型表达式 | 第81-85页 |
§6.4.2 连线延时统一模型 | 第85-87页 |
§6.4.3 带电容负载的耦合连线间串扰电压 | 第87页 |
§6.5 小结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第七章 高性能全局总线设计 | 第89-105页 |
§7.1 中继器优化模型 | 第90-95页 |
§7.1.1 高阻连线情况—分布式RC模型下中继器模型 | 第90-91页 |
§7.1.2 低阻连线情况—分布式RLC模型下中继器模型 | 第91-92页 |
§7.1.3 实际连线电路二维空间(l,h)搜索算法和中继器模型实验验证 | 第92-95页 |
§7.2 连线构形 | 第95-99页 |
§7.2.1 选择连线配置 | 第95-96页 |
§7.2.2 由带宽-延时因子确定最优的连线高宽比 | 第96-99页 |
§7.3 连线截面参数 | 第99-104页 |
§7.3.1 由带宽-功耗因子确定最优介质层厚度 | 第99-102页 |
§7.3.2 由线间峰值串扰电压确定最优线间距比 | 第102-104页 |
§7.4 小结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5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8.1 总结 | 第105页 |
§8.2 展望 | 第105-106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06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