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焦家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矿体预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言 | 第10-21页 |
| ·金矿床理论研究及找矿工作的新进展 | 第10-13页 |
| ·胶东金矿的开发史与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及路线 | 第17-18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8页 |
|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 | 第18-21页 |
| 2 成矿地质背景 | 第21-39页 |
| ·区域地层岩性分布 | 第21-26页 |
| ·太古宙 | 第22-24页 |
| ·元古宙 | 第24页 |
| ·古生界 | 第24-25页 |
| ·中生界 | 第25页 |
| ·新生界 | 第25-26页 |
| ·区域构造 | 第26-29页 |
| ·东西向构造 | 第26页 |
|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 | 第26-28页 |
| ·北东向断裂构造 | 第28-29页 |
| ·岩浆岩特征 | 第29-35页 |
| ·岩浆岩及其空间展布 | 第29-32页 |
| ·玲珑及郭家岭超单元 | 第32-35页 |
| ·区域地质发展史 | 第35-39页 |
| ·太古宙陆核形成阶段 | 第35页 |
| ·陆块发生形成阶段 | 第35-36页 |
| ·秦昆海洋形成演化阶段 | 第36-37页 |
| ·陆块发展阶段 | 第37页 |
| ·滨太平洋发展阶段 | 第37-39页 |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9-62页 |
| ·地层构造 | 第39-44页 |
| ·矿田构造特征 | 第40-41页 |
| ·构造对金矿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41-42页 |
| ·构造-岩相带 | 第42-44页 |
| ·岩浆岩 | 第44-47页 |
| ·五台-阜平期马连庄超单元栾家寨单元 | 第44页 |
| ·燕山早期玲珑超单元崔召单元 | 第44-45页 |
| ·燕山中期郭家岭超单元上庄单元 | 第45-46页 |
| ·脉岩 | 第46-47页 |
| ·围岩蚀变及分带 | 第47-53页 |
| ·蚀变围岩及类型 | 第47-48页 |
| ·蚀变分带 | 第48-53页 |
| ·矿体特征 | 第53-59页 |
| ·矿体空间分布与产出特征 | 第53-54页 |
| ·矿石特征 | 第54-59页 |
|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第59-62页 |
| ·热液成矿期 | 第60-61页 |
| ·表生期一次生氧化作用阶段 | 第61-62页 |
|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62-99页 |
| ·样品及测试 | 第62-63页 |
| ·野外采样 | 第62-63页 |
| ·样品处理 | 第63页 |
| ·测试 | 第63页 |
|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3-68页 |
|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 第68-78页 |
| ·岩矿石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 第68-74页 |
| ·单矿物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 第74-78页 |
| ·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 第78-83页 |
| ·矿石和容矿围岩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 第78-82页 |
| ·单矿物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 第82-83页 |
| ·硫同位素特征 | 第83-85页 |
| ·铅同位素特征 | 第85-87页 |
| ·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87-88页 |
| ·成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88-89页 |
| ·玲珑花岗岩的年龄及形成环境 | 第89-94页 |
| ·成岩年龄 | 第89-91页 |
| ·常量及微量元素特征判别 | 第91-94页 |
| ·成矿时代 | 第94-96页 |
| ·成矿模式探讨 | 第96-99页 |
| ·与成矿模式建立相关的几个基本事实 | 第96-97页 |
| ·成矿模式 | 第97-99页 |
| 5 成矿规律与矿体深部定位预测研究 | 第99-123页 |
| ·矿体赋存规律 | 第99-105页 |
| ·构造控矿规律 | 第99-102页 |
| ·矿化有序性分布规律 | 第102-103页 |
| ·矿床(体)分布的等距性 | 第103-104页 |
| ·矿体的分支复合与尖灭再现 | 第104-105页 |
| ·矿田主要矿床深部定位预测对我们的启示 | 第105-107页 |
| ·新城金矿深部定位预测对我们的启示 | 第105-106页 |
| ·望儿山金矿深部定位预测对我们的启示 | 第106-107页 |
|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及预测 | 第107-120页 |
|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 第107-112页 |
|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112-120页 |
| ·3号脉群矿体的统计变化分析及深部预测 | 第120-121页 |
| ·小结 | 第121-123页 |
| 6 结论 | 第123-125页 |
| 图版说明 | 第125-128页 |
| 图版 | 第128-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6-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