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通县油路路网评价及作用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9-11页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2章 西部地区通县油路建设概况 | 第11-20页 |
·西部地区概况 | 第11-15页 |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11-13页 |
·西部地区资源 | 第13页 |
·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状况 | 第13-15页 |
·西部地区公路交通建设必要性分析 | 第15-16页 |
·建设概况 | 第16-20页 |
第3章 公路路网评价及作用研究综述 | 第20-26页 |
·公路路网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20-22页 |
·公路交通网络评价内容 | 第20-21页 |
·公路交通网络评价流程 | 第21页 |
·公路路网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2页 |
·公路路网作用研究理论及方法 | 第22-26页 |
·公路路网作用研究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公路路网作用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4章 西部地区通县油路路网评价 | 第26-40页 |
·西部地区通县油路路网评价内容 | 第26-2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31页 |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27-28页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1页 |
·西部地区通县油路路网综合评价 | 第31-40页 |
·合意度思想 | 第31-32页 |
·层次分析法理论 | 第32-35页 |
·综合评价思路 | 第35页 |
·综合评价过程 | 第35-40页 |
第5章 通县油路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 第40-59页 |
·项目效益评价分析 | 第41-42页 |
·直接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 第42-46页 |
·间接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 第46-48页 |
·分析方法与思路 | 第46页 |
·评价过程 | 第46-48页 |
·社会效益评价分析 | 第48-56页 |
·评价的特点与原则 | 第49-50页 |
·评价指标的选定 | 第50-51页 |
·综合评价过程 | 第51-56页 |
·西部地区通县油路项目作用总体评价 | 第56-59页 |
第6章 三州通县油路评价及作用研究实例 | 第59-74页 |
·三州概况 | 第59-62页 |
·三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59-61页 |
·三州资源 | 第61-62页 |
·三州交通运输状况 | 第62-63页 |
·三州通县油路建设情况 | 第63-65页 |
·三州通县油路路网评价 | 第65-69页 |
·各评价指标值计算 | 第65-67页 |
·三州地区通县油路路网合意度计算 | 第67-69页 |
·三州通县油路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 第69-74页 |
·三州通县油路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分析 | 第69页 |
·三州通县油路建设工程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计算 | 第69-70页 |
·三州通县油路建设工程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计算 | 第70-71页 |
·三州通县油路建设社会效益分析 | 第71-72页 |
·总体效益评价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