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1.1 基于乳液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 | 第11-21页 |
1.1.1 碱(酸)溶胀法 | 第11-15页 |
1.1.2 动态溶胀法 | 第15-16页 |
1.1.3 SPG膜乳化法 | 第16-18页 |
1.1.4 W/O/W乳液聚合法 | 第18-19页 |
1.1.5 封装非溶剂乳液聚合法 | 第19-21页 |
1.2 基于模板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 | 第21-27页 |
1.2.1 模板转录合成 | 第21-24页 |
1.2.1.1 以带电物质为模板的LBL法 | 第21-23页 |
1.2.1.2 以无机粒子为模板的模板聚合法 | 第23-24页 |
1.2.2 模板形态合成 | 第24-27页 |
1.2.2.1 以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模板聚合法 | 第25-26页 |
1.2.2.2 以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模板聚合法 | 第26页 |
1.2.2.3 以阳/阴离子型组合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模板聚合法 | 第26-27页 |
1.3 基于自组装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 | 第27-30页 |
第二章 乳液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 | 第30-56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0-35页 |
2.1.1 实验原材料 | 第30页 |
2.1.2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2.1.3 实验操作过程 | 第31-33页 |
2.1.3.1 种子乳液的合成 | 第32页 |
2.1.3.2 种子扩径和核壳微球的合成 | 第32-33页 |
2.1.3.3 碱/酸处理 | 第33页 |
2.1.4 分析与表征 | 第33-35页 |
2.1.4.1 性能分析与表征 | 第33-34页 |
2.1.4.2 形态分析与表征 | 第34-35页 |
2.2 种子胶乳的合成与表征 | 第35-38页 |
2.2.1 种子体中酸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3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4 预乳化液滴加时间的影响 | 第38页 |
2.3 种子扩径与核壳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 第38-42页 |
2.3.1 扩径效果 | 第39-40页 |
2.3.2 聚壳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2.4 碱/酸处理 | 第42-44页 |
2.4.1 处理温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2 碱处理时间的影响 | 第43页 |
2.4.3 溶胀剂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4 固含量的影响 | 第44页 |
2.5 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形态特性 | 第44-51页 |
2.5.1 种子酸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2.5.2 核壳比例的影响 | 第45-47页 |
2.5.3 壳组成的影响 | 第47-48页 |
2.5.4 核壳比例与壳组成的匹配关系 | 第48-50页 |
2.5.5 大粒径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 第50-51页 |
2.6 具有形态记忆特性的异形粒子的发现 | 第51-53页 |
2.7 中空形成机理 | 第53-56页 |
第三章 模板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 | 第56-62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3.1.1 实验原材料 | 第56-57页 |
3.1.2 实验装置 | 第57-58页 |
3.1.3 制备工艺 | 第58页 |
3.1.3.1 模板的制备 | 第58页 |
3.1.3.2 模板聚合 | 第58页 |
3.1.3.3 去除模板 | 第58页 |
3.1.4 分析与表征 | 第58-59页 |
3.2 模板制备 | 第59-60页 |
3.3 模板聚合 | 第60-61页 |
3.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已发表文章)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