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24页 |
| 1 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10-14页 |
| ·以Southern杂交为基础的RFLP技术 | 第10页 |
| ·以PCR为基础的DNA分子标记 | 第10-12页 |
| ·DNA芯片和SNP技术 | 第12-14页 |
| 2 大豆数量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 ·大豆数量性状研究的内容 | 第14-20页 |
| ·大豆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 第20-22页 |
| 3 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大豆重要农艺性状QTLS的SSR定位研究 | 第24-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页 |
| ·图谱构建及QTL定位 | 第26-27页 |
| ·各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 第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 ·SSR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7页 |
| ·F3:4群体中大豆重要农艺性状在的分离分析 | 第27-28页 |
| ·不同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28-30页 |
| ·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 第30-33页 |
| 3 讨论 | 第33-36页 |
|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 | 第33-35页 |
| ·QTL的一因多效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中国、日本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67页 |
| 第一部分 中国大豆品质分析 | 第36-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 ·中国栽培大豆的亚基组成 | 第37-39页 |
| ·中国栽培大豆30K、28K过敏蛋白缺失分析 | 第39-41页 |
| 3 讨论 | 第41-43页 |
| ·中国大豆11S/7S比值及重要新材料的发现 | 第41页 |
| ·中国大豆品种中28K过敏蛋白的分布规律 | 第41-43页 |
| 第二部分 中国和日本大豆分子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43-6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64页 |
| ·日本大豆的遗传多样性 | 第46-47页 |
| ·日本大豆与中国不同生态区大豆的遗传差异 | 第47-60页 |
| ·引物数量和群体大小对揭示材料遗传关系的影响 | 第60-62页 |
| ·日本大豆、黄淮春大豆、南方秋大豆在几个特殊位点的等位变异分布 | 第62-64页 |
| 3 讨论 | 第64-67页 |
| ·群体大小和位点数目对揭示群体间遗传关系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日本大豆在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潜在利用价值 | 第65页 |
| ·日本大豆遗传特殊性及大豆的起源与演化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 博士后期间发表文章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附表1 日本大豆与中国大豆不同种植类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 第78-80页 |
| 附表2 F_2群体农艺性状数据 | 第80-83页 |
| 附表3 F_(3:4)群体河南点的农艺数据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