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含气系统及成藏机制

前言第1-11页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6页
 二、 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第6-8页
 三、 研究思路第8-9页
 四、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第9页
 五、 主要成果及认识第9-10页
 六、 致谢第10-11页
第一章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生成与聚集的地质背景第11-26页
 第一节 构造背景第11-15页
  一、 构造单元及其基本特征第11-14页
  二、 深层构造演化史与盆地类型第14-15页
 第二节 沉积背景第15-23页
  一、 层序地层格架第15-16页
  二、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第16-19页
  三、 沉积体系分布特征第19-22页
  四、 沉积演化特征第22-23页
 第三节 热力背景第23-24页
  一、 大地热流及其演化特征第23-24页
  二、 地温场及其演化特征第24页
 第四节 生储盖组合及其特征第24-26页
第二章 天然气分布规律及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第26-43页
 第一节 天然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第26-31页
  一、 天然气藏类型第26-27页
  二、 天然气分布规律第27-31页
 第二节 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第31-43页
  一、 盖源匹配关系控制着天然气成藏的数量分布第31-34页
  二、 盖层分布控制着天然气聚集的场所第34-36页
  三、 断裂控制着天然气的运聚及分布第36-39页
  四、 不整合面控制着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第39-40页
  五、 古隆起控制着天然气的聚集第40-43页
第三章 天然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研究第43-57页
 第一节 天然气成藏期的确定第43-55页
  一、 依据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确定天然气藏的形成时期第43页
  二、 依据圈闭形成时期确定天然气藏的形成时期第43-45页
  三、 依据构造活动时期确定天然气藏的形成时期第45-46页
  四、 依据流体包裹体分析法确定天然气藏的形成时期第46-53页
  五、 依据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分析法确定天然气藏的形成时期第53-55页
 第二节 天然气成藏过程第55-57页
第四章 含气系统划分与描述第57-69页
 第一节 含气系统划分方法第57-58页
  一、 含气系统划分方法第57页
  二、 含气子系统划分方法第57-58页
 第二节 天然气成因分析及气源对比第58-62页
  一、 天然气成因分析第58-60页
  二、 深层气的气源对比第60-62页
 第三节 含气系统划分与描述第62-69页
  一、 含气系统划分及描述第62-65页
  二、 含气子系统划分及描述第65-69页
第五章 含气子系统综合评价第69-77页
 第一节 综合评价方法第69-70页
 第二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第70-77页
  一、 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含气系统第70页
  二、 登二段~泉一、二段含气系统第70-71页
  三、 沙河子组+营城组~泉一、二段含气子系统第71-77页
第六章 含气系统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77-83页
 第一节 含气系统形成时期确定第77-78页
  一、 烃源岩排烃期第77页
  二、 盖层封闭能力形成期第77页
  二、 含气系统形成时期第77-78页
 第二节 含气系统演化过程第78-80页
  一、 影响含气系统演化的断裂类型及其活动特征第78页
  二、 含气系统演化过程分析第78-80页
 第三节 含气系统演化对天然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第80-83页
  一、 不同演化阶段,天然气来源不同,造成“一层多源”现象第80-81页
  二、 不同演化阶段,天然气聚集的层位不同,造成”一源多层”现象第81页
  三、 不同演化阶段,天然气运聚成藏模式不同第81-82页
  四、 不同演化阶段天然气运聚成藏的空间范围不同第82-83页
第七章 天然气勘探有利区预测第83-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油保护对离子注入E.coli存活的影响及离子束介导DNA转化E.coli
下一篇:分子马达定向运动物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