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符号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数值模拟技术的工程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粘流场数值模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网格生成技术 | 第15-17页 |
·数值求解技术 | 第17-20页 |
·湍流模型技术 | 第20-23页 |
·自由面模拟技术 | 第23-24页 |
·本论文的工作意义 | 第24-25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网格生成技术研究 | 第26-34页 |
·有限体积方法中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网格生成方法 | 第26-28页 |
·采用阶梯形边界逼近真实边界 | 第26-27页 |
·采用曲线坐标变换 | 第27页 |
·边界贴体非正交网格 | 第27-28页 |
·分区结构网格 | 第28页 |
·非结构网格 | 第28页 |
·网格生成的代数方法-双边界方法 | 第28-29页 |
·网格边界的正交化技术 | 第29-32页 |
·正交化算法 | 第30-31页 |
·正交网格生成算例 | 第31-32页 |
·分区结构网格技术 | 第32-33页 |
·分区结构网格的一般特点 | 第32页 |
·分区结构网格及其数据结构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非正交同位网格系统中的SIMPLE算法 | 第34-56页 |
·交错网格系统与同位网格系统 | 第34-35页 |
·Navier-Stokes方程及其在非正交同位网格系统中的离散方法 | 第35-41页 |
·积分形式的Navier-Stokes方程 | 第35-36页 |
·Navier-Stokes方程的离散方法 | 第36-40页 |
·离散形式的Navier-Stokes方程 | 第40-41页 |
·非正交同位网格系统中的压力校正方程及其离散 | 第41-44页 |
·非正交同位网格系统中的专题讨论 | 第44-49页 |
·边界条件 | 第44-47页 |
·延迟修正技术(deffered correction) | 第47-48页 |
·控制体中心的梯度计算 | 第48页 |
·三维任意形状网格控制体体积计算 | 第48-49页 |
·分区结构网格中SIMPLE算法的实现 | 第49-50页 |
·非正交同位网格系统中SIMPLE算法求解算例 | 第50-55页 |
·倾斜方腔顶板驱动流 | 第50-53页 |
·后台阶绕流 | 第53页 |
·非对称平板间圆柱绕流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湍流模型 | 第56-65页 |
·湍流研究的工程背景和意义 | 第56页 |
·湍流模式理论 | 第56-57页 |
·湍流运动的基本方程 | 第57-58页 |
·κ-ε两方程模型 | 第58-61页 |
·RNGκ-ε模型 | 第61-62页 |
·κ-ε湍流模型中的边界条件 | 第62-64页 |
·算例:水翼流场模拟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运动界面数值模拟技术 | 第65-79页 |
·运动边界模拟技术简介 | 第65-66页 |
·VOF方法 | 第66-76页 |
·控制方程 | 第66页 |
·流体体积分数F的输运模型 | 第66-68页 |
·运动界面的重构方法 | 第68-74页 |
·运动界面处的压强 | 第74-75页 |
·运动界面的宽度与等值线的给定方法 | 第75页 |
·数值稳定性条件 | 第75-76页 |
·运动边界模拟算例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溢流坝过坝水流二维流场数值模拟 | 第79-90页 |
·溢流坝过坝水流的研究方法 | 第79-80页 |
·计算模型 | 第80-82页 |
·自由水面线计算 | 第82-84页 |
·水位-流量关系 | 第84-85页 |
·流量系数 | 第85-86页 |
·坝面压力 | 第86-87页 |
·坝面水流速度分布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七章 带闸墩溢流坝三维过坝水流数值模拟 | 第90-103页 |
·闸墩型式 | 第90-91页 |
·计算区域与网格划分 | 第91-93页 |
·计算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第93页 |
·自由水面线 | 第93-98页 |
·2型墩水面线计算 | 第93-96页 |
·3A型墩水面线计算 | 第96-98页 |
·坝面压力 | 第98-100页 |
·流量系数 | 第100页 |
·墩厚闸宽比对坝面压力及流量系数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03-104页 |
·展望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附录 | 第112页 |
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 第112页 |
2 科研及教学获奖情况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