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核壳型铁纳米粒子合成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2页
Contents第12-15页
符号说明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4页
   ·纳米材料第16-17页
   ·纳米铁粒子合成方法第17-28页
     ·球形纳米铁粒子第18-19页
     ·Fe/Au 核壳复合纳米粒子第19-20页
     ·可生物降解的表面活性剂包覆铁粒子第20-21页
     ·长链醇包覆型纳米铁粒子第21-23页
     ·PEG 包覆型纳米铁粒子第23-24页
     ·碳胶囊型纳米铁粒子第24页
     ·聚苯乙烯包覆型纳米铁粒子第24-25页
     ·聚乙烯(PE)包覆型纳米铁粒子第25-26页
     ·聚异丁烯(PIB)包覆型纳米铁粒子第26页
     ·PMMA 包覆型纳米铁粒子第26页
     ·离子液体(ILS)包覆型纳米铁粒子第26-27页
     ·淀粉基碳包覆铁纳米胶囊第27-28页
   ·纳米铁粒子的应用第28-31页
     ·水污染领域应用第28-29页
     ·电磁屏蔽领域应用第29-30页
     ·煤油燃烧中的应用第30-31页
     ·生物应用第31页
   ·隐身材料第31-33页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第33-34页
第二章 聚合物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研究第34-56页
   ·前言第34页
   ·实验部分第34-39页
     ·实验原料第34-35页
     ·实验仪器第35页
     ·实验流程第35-37页
     ·实验原理第37-39页
   ·结果与讨论第39-54页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39-46页
     ·可变角度反射吸收红外(RAIR)第46-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核壳型铁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第56-88页
   ·前言第56-57页
   ·实验部分第57-63页
     ·主要原料第57-58页
     ·实验仪器第58页
     ·核壳型纳米铁粒子的制备第58-61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测试第61页
     ·X 射线衍射(XRD)测试第61页
     ·差示量热扫描(DSC)测试第61页
     ·红外分析(IR)测试第61页
     ·X 射线能谱分析(EDS)测试第61-62页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第62页
     ·热重分析(TGA)测试第62页
     ·介电性能(LCR)测试第62页
     ·X 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第62页
     ·电磁参数测试第62-63页
   ·结果与讨论第63-87页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63-65页
       ·透射电镜(TEM)及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第65-70页
     ·X 射线能谱分析(EDS)第70-72页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72-74页
     ·X 射线衍射(XRD)第74-75页
     ·热重分析(TGA)分析第75-76页
     ·DSC 数据分析第76页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析第76-81页
     ·LCR 数据分析第81-84页
     ·电磁参数分析第84-87页
   ·小结第87-88页
第四章 核壳结构铁纳米粒子/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88-106页
   ·前言第88-89页
   ·实验部分第89-94页
     ·实验原料第89-90页
     ·实验仪器第90页
     ·实验方法第90-93页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93页
     ·XPS第93页
     ·LCR第93页
     ·DSC第93页
     ·热重分析(TGA)测试第93页
     ·DMTA第93-94页
   ·结果与讨论第94-105页
     ·断面形态分析(SEM)第94-95页
     ·复合材料的表面形态分析(XPS)第95-96页
     ·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LCR)第96-101页
     ·复合材料热性能分析第101-103页
     ·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分析(DMTA)第103-105页
   ·小结第105-106页
第五章 结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3-114页
作者简介第114-115页
导师简介第115-116页
附件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纳米管/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其结构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全钒液流电池用新型胍类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