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4页 |
1.1 高速因特网的安全隐患 | 第8-9页 |
1.2 个人用户的安全 | 第9-12页 |
1.2.1 个人用户面临的威胁 | 第9-10页 |
1.2.2 对个人用户的攻击原理 | 第10-12页 |
1.3 黑客 | 第12-14页 |
2 防火墙技术概述 | 第14-24页 |
2.1 什么是防火墙 | 第14-17页 |
2.1.1 防火墙的优点 | 第15-16页 |
2.1.2 防火墙的缺点 | 第16-17页 |
2.2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 第17-20页 |
2.3 防火墙的分类 | 第20-21页 |
2.4 个人防火墙 | 第21-24页 |
2.4.1 硬件防火墙 | 第21-22页 |
2.4.2 软件防火墙 | 第22-24页 |
3 设计个人防火墙系统需要的理论知识 | 第24-34页 |
3.1 包过滤技术 | 第24-29页 |
3.1.1 包过滤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 第24-29页 |
3.1.2 包过滤技术的优点和不足 | 第29页 |
3.2 NDIS和Windows的网络接口 | 第29-31页 |
3.3 虚拟设备驱动程序技术 | 第31-32页 |
3.4 WinSock 2 SPI | 第32-33页 |
3.5 Windows的文件系统 | 第33-34页 |
4 个人防火墙系统的设计 | 第34-41页 |
4.1 个人网络用户综合分析 | 第34-37页 |
4.1.1 操作系统分析 | 第34页 |
4.1.2 用户使用情况和应用协议分析 | 第34-35页 |
4.1.3 用户威胁分析 | 第35-37页 |
4.2 本防火墙系统功能分析 | 第37-39页 |
4.3 模块划分 | 第39-41页 |
4.3.1 模块划分原则 | 第39-40页 |
4.3.2 模块划分 | 第40-41页 |
5 个人防火墙系统的实现 | 第41-71页 |
5.1 用户界面的设计 | 第41-43页 |
5.1.1 界面风格 | 第41页 |
5.1.2 界面设计文档 | 第41-43页 |
5.2 封包过滤模块的设计 | 第43-56页 |
5.2.1 Windows系统下的封包过滤方法的选择 | 第43-44页 |
5.2.2 Windows 9x/2000的NDIS内核驱动程序的实现 | 第44-47页 |
5.2.3 用Winsock2实现封包过滤 | 第47-54页 |
5.2.3.1 安装程序 | 第48-50页 |
5.2.3.2 截获TCP/IP封包的DLL程序 | 第50-52页 |
5.2.3.3 WSPtartup | 第52-54页 |
5.2.4 数据包分析 | 第54-56页 |
5.3 控管规则设计 | 第56-68页 |
5.3.1 网络信息访问控制 | 第56-58页 |
5.3.2 数据包过滤规则库的实现 | 第58-59页 |
5.3.3 数据包过滤规则的配置原则 | 第59-63页 |
5.3.4 数据包过滤规则的实现 | 第63-68页 |
5.4 日志读写 | 第68-69页 |
5.5 安装程序制作 | 第69-71页 |
6 系统测试 | 第71-75页 |
6.1 测试方法 | 第71页 |
6.2 模块测试 | 第71-74页 |
6.2.1 安装和卸载测试 | 第71-72页 |
6.2.2 功能测试 | 第72-74页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第74-7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