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

“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

第一章 绪论第1-18页
 第一节 研究原则与撰述方法第11-13页
  一、略提几位佛学大师的研究第11-12页
  二、本文的写作进路第12-13页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第13-18页
  一、关于中国第13-15页
  二、关于欧洲第15-16页
  三、关于《瑜伽师地论》第16-18页
第二章 菩萨道思想总述第18-30页
 第一节 大乘佛教概观第18-21页
 第二节 菩萨道的思想特质第21-26页
 第三节 菩提心的重要第26-30页
第三章 大乘经论中的菩萨止观第30-46页
 第一节 《大宝积经》第30-32页
 第二节 《大般涅盘经》第32-34页
 第三节 《圆觉经》第34-37页
 第四节 《大乘起信论》第37-41页
 第五节 《摄大乘论》第41-46页
第四章 《瑜伽师地论》之思想体系第46-63页
 第一节 作、译者与造论因缘第46-50页
 第二节 瑜伽、瑜伽师及地第50-52页
 第三节 主要结构及十七地名义第52-58页
 第四节 版本、注疏及相关文献第58-63页
第五章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之修行结构第63-85页
 第一节 「四重瑜伽」之结构分析第63-66页
 第二节 「初持瑜伽」之三层次第第66-71页
 第三节 「菩萨地」之修道核心—「种性持」第71-79页
 第四节 十三住之比较分析第79-85页
第六章 「菩萨唯识观行」之具体操作第85-117页
 第一节 菩萨止观之实际操作第85-94页
  一、闻思所成之前方便第85-89页
  二、止观的实际操作第89-92页
  三、止与观的关系第92-94页
 第二节 止观所缘之种类与比较第94-111页
  一、菩萨与声闻止观所缘的异同第94-97页
  二、菩萨止观所缘之性质与关系第97-101页
  三、菩萨止观所缘的种类第101-104页
  四、除遣所缘与作意真如之操作技巧第104-111页
 第三节 止观诸障之说明第111-117页
  一、五系第111-113页
  二、五盖第113-115页
  三、五种散动第115-117页
第七章 「菩萨唯识观行」之究竟所依第117-151页
 第一节 「真实」的定义与分类第118-129页
  一、真实一词的界定第118-120页
  二、分述四种真实第120-126页
  三、评析四种真实第126-129页
 第二节 「离言自性」之究竟真实第129-135页
  一、由「假说」入「离言」第129-131页
  二、「八分别」生「三事」第131-135页
 第三节 「真实义」的修学次第第135-141页
  一、了知「四寻思」第135-138页
  二、证「四如实智」第138-141页
 第四节、修习「真实义」之他方便第141-151页
  一、了知「五事」第141-145页
  二、观照「三性」第145-151页
第八章 「菩萨唯识观行」的概念性总结第151-163页
 第一节、「菩萨唯识观行」的概念雏型第151-155页
 第二节、「菩萨唯识观行」与思惟结构的改造第155-159页
 第三节、与「菩萨唯识观行」有关的一点补充第159-163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163-168页
 一、原典资料第163-164页
 二、专书著作第164-166页
 三、单篇论文第166-167页
  1.日文部分第166页
  2.中文部分第166-167页
 四、工具书第167-168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168-169页
后记第169-171页
声明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我国远洋集装箱运输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