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我国两片罐行业现状及发展 | 第12页 |
·两片罐生产工艺 | 第12-13页 |
·两片罐废水的来源与特性 | 第13-17页 |
·废水来源及特性 | 第13-17页 |
·废水的危害 | 第17页 |
·两片罐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第17-18页 |
·物化法 | 第17-18页 |
·物化+吸附 | 第18页 |
·物化+臭氧氧化 | 第18页 |
·论文研究思想与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目的、意义与研究思想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两片罐废水处理工艺方案 | 第20-30页 |
·水质分析 | 第20页 |
·废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与进、出水水质 | 第20-21页 |
·设计依据 | 第20页 |
·设计原则 | 第20-21页 |
·设计规模和进水水质 | 第21页 |
·设计出水水质 | 第21页 |
·废水处理厂设计布局及要求 | 第21-22页 |
·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 第22-24页 |
·废水处理的技术难点分析 | 第22-23页 |
·废水处理工艺选择 | 第23-24页 |
·污水处理工艺说明 | 第24-28页 |
·乳化液废水的处理 | 第24-25页 |
·除油中和沉淀一体化反应及F-的去除 | 第25-27页 |
·溶液pH对除氟的影响 | 第27页 |
·树脂再生废水中和处理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两片罐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 第30-48页 |
·调节池、事故池 | 第30-31页 |
·设计计算 | 第30-31页 |
·集水池1 | 第31-32页 |
·池容 | 第31页 |
·集水池1面积 | 第31-32页 |
·集水池2 | 第32页 |
·池容 | 第32页 |
·集水池2面积 | 第32页 |
·高效油水分离器 | 第32-34页 |
·破乳段 | 第33页 |
·反应区 | 第33页 |
·隔油段 | 第33-34页 |
·除油中和一体化设备 | 第34-37页 |
·隔油单元 | 第34-35页 |
·碳酸钙粗中和单元 | 第35页 |
·空气吹脱池 | 第35-36页 |
·NaOH反应池 | 第36页 |
·絮凝单元 | 第36页 |
·反应单元 | 第36页 |
·斜板沉淀池 | 第36-37页 |
·气浮池 | 第37-40页 |
·压力溶气罐设计参数 | 第38页 |
·气浮池设计参数 | 第38页 |
·设计计算 | 第38-40页 |
·酸碱中和池 | 第40页 |
·清水池 | 第40-41页 |
·池容 | 第41页 |
·清水池面积 | 第41页 |
·污泥池 | 第41-42页 |
·自控简述 | 第42-45页 |
·系统设计方案 | 第43页 |
·系统简要介绍 | 第43页 |
·系统主要功能 | 第43-44页 |
·中央监控平台 | 第44页 |
·现场PLC控制系统 | 第44-45页 |
·附属构筑物及设备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废水处理站工程设计 | 第48-52页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48页 |
·主要构筑物的结构设计 | 第48-49页 |
·设计标准 | 第49页 |
·建筑材料 | 第49-50页 |
·地基基础 | 第50页 |
·工程概算与效益分析 | 第50-51页 |
·工程概算 | 第50-51页 |
·效益分析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废水处理站施工与运行分析 | 第52-62页 |
·废水处理厂的施工与验收 | 第52-56页 |
·一般规定 | 第52页 |
·施工 | 第52-53页 |
·验收 | 第53-54页 |
·运行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工程环境保护验收 | 第55-56页 |
·运行与维护 | 第56-60页 |
·日常管理规章制度 | 第56页 |
·事故应急预案 | 第56-57页 |
·预防事故措施 | 第57-58页 |
·具体预防内容 | 第58页 |
·具体应急处理措施 | 第58-59页 |
·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 第59-60页 |
·中控室安全管理制度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6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创新点 | 第62-63页 |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实践成果 | 第68-70页 |
附图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