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有效参与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城市规划 | 第17-19页 |
·公众参与 | 第19-20页 |
·公众参与有效性 | 第20-21页 |
·支撑理论 | 第21-23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页 |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1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Thomas 公众参与有效决策理论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国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概况 | 第24-33页 |
·西方国家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发展概述 | 第24-29页 |
·美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 第24-26页 |
·英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 第26-27页 |
·德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 第27-29页 |
·西方国家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比较 | 第29-31页 |
·各自特点 | 第30页 |
·共同特点 | 第30-31页 |
·经验启示 | 第31-32页 |
·法律体系 | 第31页 |
·组织保障 | 第31-32页 |
·参与程序的系统性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 第33-57页 |
·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发展概况 | 第33-35页 |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 第33页 |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 | 第33-35页 |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 | 第35-53页 |
·问卷调查分析 | 第35-50页 |
·访谈调查分析 | 第50-53页 |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53页 |
·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高 | 第53页 |
·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 | 第53-54页 |
·信息交流渠道不畅 | 第54页 |
·非政府参与组织缺乏 | 第54页 |
·阶段性的公众参与 | 第54-55页 |
·影响公众有效参与城市规划的因素 | 第55-56页 |
·公民文化 | 第55页 |
·公民素质 | 第55页 |
·政府的社会化程度 | 第55页 |
·信息公开程度 | 第55-56页 |
·参与渠道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对策 | 第57-75页 |
·Thomas 有效决策理论的引入 | 第57-60页 |
·公众参与有效管理模型的构建 | 第60-72页 |
·有效管理模型构建的原则 | 第60-61页 |
·有效管理模型的构建 | 第61-62页 |
·有效管理模型的运用 | 第62-72页 |
·提高城市规划中公众有效参与的对策 | 第72-74页 |
·健全法律制度保障 | 第72页 |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 第72页 |
·促进非政府组织参与 | 第72-73页 |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 第73页 |
·建立参与效果评价机制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关于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调查问卷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