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9页 |
·研究区地理交通位置 | 第6页 |
·前人研究状况及立题依据 | 第6-7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7-9页 |
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9-14页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9-10页 |
·雷波--永善三角块体构造概况 | 第10-14页 |
·边界断裂 | 第10-11页 |
·块体内部构造特征 | 第11页 |
·雷波--永善三角块体内部地层及岩石 | 第11-14页 |
2 坝区地质概况 | 第14-20页 |
·地层岩石 | 第14-18页 |
·坝区构造概况 | 第18-20页 |
3 坝区错动带构造特征分析 | 第20-46页 |
·坝区错动带概况 | 第20页 |
·错动带的几何学特征 | 第20-30页 |
·错动带的产状特征 | 第21-23页 |
·错动带的规模特征 | 第23-26页 |
·坝区错动带的结构样式解析 | 第26-30页 |
·坝区错动带变形特征分析 | 第30-34页 |
·坝区错动带变形强度特征 | 第31-32页 |
·坝区错动带内部变形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坝区错动带动力学特征分析 | 第34-43页 |
·坝区次生节理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 第34-35页 |
·坝区错动带擦痕解析及错动带动力学特征 | 第35-41页 |
·坝区北东向构造期错动带构造应力场数学模拟 | 第41-43页 |
·坝区错动带运动学特征 | 第43-46页 |
·坝区错动带擦痕线理构造特征 | 第43-44页 |
·坝区错动带运动学特征分析 | 第44-46页 |
4 坝区错动带构造成因机制及影响因素 | 第46-50页 |
·前人有关坝区错动带成因机制的观点及存在问题 | 第46页 |
·坝区错动带成因机制分析 | 第46-49页 |
·坝区错动带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5 坝区错动带构造演化模式 | 第50-52页 |
·晚二叠世-原生层界面构造形成阶段 | 第50页 |
·喜马拉雅运动Ⅱ幕早期 | 第50页 |
·喜马拉雅运动Ⅱ幕后期 | 第50页 |
·喜马拉雅运动Ⅲ幕 | 第50-52页 |
6 坝区错动带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工程意义研究 | 第52-59页 |
·坝区区域构造及其工程意义 | 第52页 |
·坝区层内错动带发育及分布规律及其工程意义 | 第52-57页 |
·坝区层内错动带发育及其分布规律 | 第52-56页 |
·坝区错动带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 | 第56-57页 |
·坝区错动带发育规模及其变形强度向山内较弱规律及其工程意义 | 第57页 |
·局部构造控制规律及其工程意义 | 第57-58页 |
·层间错动带与层内错动带正消涨规律与工程意义 | 第58页 |
·错动带的叠加变形控制强风化夹层及其工程意义 | 第58-59页 |
7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