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溪洛渡水电站坝区错动带构造特征及其工程意义

0 前言第1-9页
   ·研究区地理交通位置第6页
   ·前人研究状况及立题依据第6-7页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7-9页
1 区域地质概况第9-14页
   ·大地构造背景第9-10页
   ·雷波--永善三角块体构造概况第10-14页
     ·边界断裂第10-11页
     ·块体内部构造特征第11页
     ·雷波--永善三角块体内部地层及岩石第11-14页
2 坝区地质概况第14-20页
   ·地层岩石第14-18页
   ·坝区构造概况第18-20页
3 坝区错动带构造特征分析第20-46页
   ·坝区错动带概况第20页
   ·错动带的几何学特征第20-30页
     ·错动带的产状特征第21-23页
     ·错动带的规模特征第23-26页
     ·坝区错动带的结构样式解析第26-30页
   ·坝区错动带变形特征分析第30-34页
     ·坝区错动带变形强度特征第31-32页
     ·坝区错动带内部变形特征分析第32-34页
   ·坝区错动带动力学特征分析第34-43页
     ·坝区次生节理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第34-35页
     ·坝区错动带擦痕解析及错动带动力学特征第35-41页
     ·坝区北东向构造期错动带构造应力场数学模拟第41-43页
   ·坝区错动带运动学特征第43-46页
     ·坝区错动带擦痕线理构造特征第43-44页
     ·坝区错动带运动学特征分析第44-46页
4 坝区错动带构造成因机制及影响因素第46-50页
   ·前人有关坝区错动带成因机制的观点及存在问题第46页
   ·坝区错动带成因机制分析第46-49页
   ·坝区错动带形成的影响因素第49-50页
5 坝区错动带构造演化模式第50-52页
   ·晚二叠世-原生层界面构造形成阶段第50页
   ·喜马拉雅运动Ⅱ幕早期第50页
   ·喜马拉雅运动Ⅱ幕后期第50页
   ·喜马拉雅运动Ⅲ幕第50-52页
6 坝区错动带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工程意义研究第52-59页
   ·坝区区域构造及其工程意义第52页
   ·坝区层内错动带发育及分布规律及其工程意义第52-57页
     ·坝区层内错动带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第52-56页
     ·坝区错动带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第56-57页
   ·坝区错动带发育规模及其变形强度向山内较弱规律及其工程意义第57页
   ·局部构造控制规律及其工程意义第57-58页
   ·层间错动带与层内错动带正消涨规律与工程意义第58页
   ·错动带的叠加变形控制强风化夹层及其工程意义第58-59页
7 结论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糖、胰岛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GluT4mRNA表达及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PCI总线的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