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

天然河床渗滤取水技术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22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第19-22页
第2章 天然河床渗滤取水工艺及原理第22-25页
 2.1 天然河床渗滤取水工程组成第22-23页
 2.2 渗滤取水工艺流程第23页
 2.3 天然河床取水净水的原理第23页
 2.4 影响天然河床渗滤取水的主要因素第23-25页
第3章 渗滤取水环境条件及滤床特性研究第25-36页
 3.1 重庆江津白沙渗滤取水工程概况第25页
 3.2 工程区环境第25-29页
  3.2.1 气象、水文第25-26页
  3.2.2 地形、地貌第26页
  3.2.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第26-27页
  3.2.4 工程区水文水情特征第27-29页
 3.3 工程区滤床特征研究第29-36页
  3.3.1 滤床的结构和物质组成第29-33页
  3.3.2 滤床的渗透性研究第33-36页
第4章 渗滤取水试验及工程监测研究第36-60页
 4.1 渗滤取水大型现场模拟试验第36-50页
  4.1.1 试验工艺流程及试验装置第36-38页
  4.1.2 试验概况第38-39页
  4.1.3 试验结果第39-50页
 4.2 室内模拟试验第50-53页
  4.2.1 试验装置第50页
  4.2.2 试验情况及结果第50-53页
 4.3 工程施工过程中监测与试验第53-60页
  4.3.1 裂隙渗透水第53-57页
  4.3.2 渗流孔渗透水第57-60页
第5章 渗滤净水机理研究第60-74页
 5.1 渗透过程及净化机理第60-61页
 5.2 渗滤净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第61-66页
  5.2.1 渗滤净水机理的认识与发展第61页
  5.2.2 渗滤净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第61-66页
 5.3 水质净化及影响因素第66-73页
  5.3.1 水质变化特征第66-70页
  5.3.2 影响净化的因素第70-71页
  5.3.3 各层的主要净化作用及对水质改善的贡献第71-72页
  5.3.4 渗滤水质的预测第72-73页
 5.4 天然河床渗滤净水对原水的水质要求第73-74页
第6章 渗流场特征及数学模拟第74-100页
 6.1 天然条件下渗流特征分析第74-75页
 6.2 取水条件下的渗流场特征第75-77页
 6.3 渗流场的数学模拟第77-87页
  6.3.1 渗流场数学模型的建立第77-79页
  6.3.2 Modflowr的概述、基本原理及方法第79-87页
 6.4 入渗池渗流场的数值模拟第87-91页
  6.4.1 数学模型第87页
  6.4.2 模型剖分及参数的定义与赋值第87-89页
  6.4.3 渗流场的模拟计算结果第89-90页
  6.4.4 模拟结果分析第90-91页
 6.5 白沙渗滤取水渗流场模型第91-100页
  6.5.1 数学模型第91-92页
  6.5.2 模型剖分及参数的定义与赋值第92-94页
  6.5.3 白沙渗滤取水渗流场的模拟计算结果第94页
  6.5.4 计算结果分析第94-100页
第7章 渗滤水量计算第100-117页
 7.1 渗滤水的来源分析第100-101页
 7.2 孔隙渗透水量计算第101-103页
 7.3 基岩裂隙渗透水量计算第103-117页
  7.3.1 基岩裂隙水研究与水量计算的意义第103页
  7.3.2 集水洞基岩出水量评价第103-107页
  7.3.3 基岩裂隙渗透水计算实例第107-117页
第8章 滤床淤塞的研究第117-125页
 8.1 渗透(过滤)过程中滤床淤塞的一般规律分析第117-120页
  8.1.1 滤床淤塞的过程分析第117-118页
  8.1.2 滤床淤塞的原因第118-119页
  8.1.3 淤塞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19-120页
 8.2 渗滤取水天然滤床的淤塞特征分析第120-122页
 8.3 渗滤取水可能产生的淤塞分析第122-123页
  8.3.1 对天然滤床淤塞的认识第122页
  8.3.2 天然河床滤床可能产生的淤塞方式第122-123页
 8.4 天然滤床淤塞评价与防治第123-125页
结论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南航空电子商务发展计划研究与西南航空直销业务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开发
下一篇: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审视——兼谈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