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珊瑚藻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与相关特性

摘要(中文)第1-12页
摘要(英文)第12-14页
1. 藻红蛋白的研究背景、问题与思考第14-32页
 1.1 藻红蛋白的基本性质第15-21页
  1.1.1 藻红蛋白的分类与命名第15-16页
  1.1.2 藻红蛋白的分子组成第16-17页
  1.1.3 藻红蛋白的聚集态形式第17-18页
  1.1.4 藻红蛋白的光谱学特性第18-19页
  1.1.5 藻红蛋白理化特性和超微结构第19-20页
  1.1.6 藻红蛋白的空间结构第20-21页
 1.2 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以及纯度、浓度测定和表示方法第21-23页
 1.3 藻红蛋白在藻体生理过程中的作用第23-25页
  1.3.1 藻红蛋白在藻体细胞内可以作为储存蛋白第23页
  1.3.2 藻类的光合捕光色素系统及藻红蛋白在其中的作用第23-25页
 1.4 藻红蛋白的分子生物学及其在光合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第25-26页
 1.5 藻红蛋白的应用第26-30页
  1.5.1 藻红蛋白在医药中的应用第26-28页
  1.5.2 藻红蛋白与荧光免疫分析第28-30页
   1.5.2.1 藻红蛋白荧光探针的研制第28-30页
   1.5.2.2 藻红蛋白荧光探针的应用第30页
 1.6 存在的问题及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2页
2. 珊瑚藻R-藻红蛋白分离纯化及理化特性研究第32-57页
 2.1 材料第32-33页
  2.1.1 供试海藻样品的采集、鉴定与保存第32页
  2.1.2 实验动物第32页
  2.1.3 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介质第32页
  2.1.4 药品和试剂第32-33页
  2.1.5 供试主要仪器第33页
 2.2 方法第33-39页
  2.2.1 藻红蛋白的粗提和盐析第33页
   2.2.1.1 藻红蛋白的粗提和可见光光谱扫描分析第33页
   2.2.1.2 藻红蛋白粗提物的盐析第33页
  2.2.2 珊瑚藻藻红蛋白的柱色谱层析分离纯化第33-35页
   2.2.2.1 DEAE-Sepharose FF柱层析第33-34页
   2.2.2.2 羟基磷灰石(HA)柱制备和柱层析第34-35页
    2.2.2.2.1 羟基磷灰石(HA)的制备第34页
    2.2.2.2.2 Test tube法确定HA操作初始条件及洗脱盐浓度的测定第34页
    2.2.2.2.3 HA柱层析第34-35页
   2.2.2.3 凝胶过滤层析第35页
  2.2.3 藻红蛋白的纯度的光学表示方法第35页
  2.2.4 藻红蛋白Native-PAGE纯度和分子量测定第35页
   2.2.4.1 藻红蛋白Native-PAGE纯度测定第35页
   2.2.4.2 藻红蛋白Native-PAGE线性梯度胶分子量测定第35页
  2.2.5 藻红蛋白亚基分子量和亚基组成第35-36页
  2.2.6 藻红蛋白可见光光谱特性测定第36页
  2.2.7 藻红蛋白荧光光谱特性测定第36页
  2.2.8 pH变化对藻红蛋白可见光光谱特性的影响测定第36页
  2.2.9 温度变化对藻红蛋白可见光光谱特性的影响测定第36页
  2.2.10 藻红蛋白亚基的CM-Sepharose FF柱层析分离第36-37页
  2.2.11 蛋白质定量(BCA法)及其摩尔消光系数测定第37页
  2.2.12 珊瑚藻藻红蛋白在藻体中含量第37页
  2.2.13 藻红蛋白抗血清制备、效价测定及其特异性评价第37-39页
   2.2.13.1 藻红蛋白抗血清制备与保存第37-38页
   2.2.13.2 藻红蛋白抗血清效价测定第38页
    2.2.13.2.1 琼脂双扩散法第38页
    2.2.13.2.2 间接ELISA法第38页
   2.2.13.3 藻红蛋白抗血清特异性评价第38-3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9-54页
  2.3.1 部分海藻材料鉴定结果第39页
  2.3.2 海藻材料的光谱学筛选第39-42页
  2.3.3 三种红藻的特征比较第42页
  2.3.4 珊瑚藻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第42-43页
   2.3.4.1 DEAE-Sepharose FF柱层析第42-43页
   2.3.4.2 HA柱层析第43页
   2.3.4.3 凝胶过滤层析第43页
  2.3.5 R-藻红蛋白的各级纯化结果第43-44页
  2.3.6 R-藻红蛋白纯度的PAGE鉴定第44-45页
  2.3.7 R-藻红蛋白的分子量测定第45页
  2.3.8 藻红蛋白亚基分子量和亚基组成第45-46页
  2.3.9 R-藻红蛋白亚基的CM-Sepharose FF柱层析分离第46-49页
  2.3.10 藻红蛋白可见光光谱学特性第49-50页
  2.3.11 藻红蛋白荧光光谱特性第50-51页
  2.3.12 pH对R-PE可见光谱影响第51页
  2.3.13 温度对R-PE可见光光谱影响第51-52页
  2.3.14 R-PE蛋白质浓度和摩尔消光系数的测定第52页
  2.3.15 R-PE抗血清效价测定及特异性评价第52-53页
   2.3.15.1 R-PE抗血清效价测定第52-53页
   2.3.15.2 R-PE抗血清特异性评价第53页
  2.3.16 珊瑚藻中R-PE的含量第53-54页
 2.4 讨论第54-57页
  2.4.1 关于样品海藻材料的选择第54页
  2.4.2 关于藻红蛋白的纯化与保存第54-55页
  2.4.3 关于R-PE和r-PE第55页
  2.4.4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第55-57页
3. 珊瑚藻R-藻红蛋白部分脱辅基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序列比较第57-87页
 3.1 材料第58-59页
  3.1.1 供试菌种与载体第58页
  3.1.2 引物第58页
  3.1.3 试剂及酶类第58-59页
  3.1.4 试剂盒第59页
  3.1.5 供试仪器第59页
 3.2 方法第59-63页
  3.2.1 珊瑚藻总DNA提取第59页
  3.2.2 总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9-60页
  3.2.3 基本分子生物学方法第60-61页
   3.2.3.1 质粒提取第60页
   3.2.3.2 质粒EcoRⅠ酶切第60页
   3.2.3.3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DNA片段的回收第60页
   3.2.3.4 质粒连接第60页
   3.2.3.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60-61页
   3.2.3.6 转化第61页
   3.2.3.7 DNA序列测定及分析第61页
  3.2.4 R-PE的α和β亚基分段克隆第61-63页
   3.2.4.1 PCR扩增第61-63页
   3.2.4.2 PCR产物的克隆第63页
   3.2.4.3 重组克隆的酶切鉴定第63页
  3.2.5 珊瑚藻R-藻红蛋白γ亚基的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第6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3-85页
  3.3.1 DNA的提取第63-64页
  3.3.2 片段P1-P2的克隆第64-65页
   3.3.2.1 P1-P2片段的PCR扩增第64页
   3.3.2.2 片段P1-P2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第64-65页
  3.3.3 片段P3-P4的克隆第65-66页
   3.3.3.1 P3-P4片段的PCR扩增第65页
   3.3.3.2 片段P3-P4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第65-66页
  3.3.4 片段Gsp2-P5的克隆第66-67页
   3.3.4.1 Gsp2-P5片段的PCR扩增第66-67页
   3.3.4.2 片段Gsp2-P5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第67页
  3.3.5 序列分析第67-82页
   3.3.5.1 测序与序列分析结果第67-69页
   3.3.5.2 序列酶切位点分析第69-70页
   3.3.5.3 与已知PE基因序列比较第70-82页
    3.3.5.3.1 β亚基比较分析第70-76页
    3.3.5.3.2 α亚基序列比较分析第76-82页
  3.3.6 γ亚基N-端序列测定结果第82-85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85-87页
4. 珊瑚藻R-藻红蛋白免疫荧光探针标记第87-101页
 4.1 材料第88-89页
  4.1.1 荧光标记物与抗体第88页
  4.1.2 病毒分离物和病毒繁殖寄主第88页
  4.1.3 羊抗兔抗体及标记试剂第88页
  4.1.4 层析介质与其它试剂第88页
  4.1.5 仪器第88-89页
 4.2 方法第89-93页
  4.2.1 SPDP的试剂可用性测试方法第89页
  4.2.2 蛋白质与SPDP基团数测定第89-90页
  4.2.3 标记方法第90页
   4.2.3.1 R-PE的衍生第90页
   4.2.3.2 SAR IgG的衍生及巯醇化第90页
   4.2.3.3 连接反应第90页
   4.2.3.4 反应的终止第90页
   4.2.3.5 标记物混合物的层析分离第90页
  4.2.4 TMV的扩繁、提取、电镜观察与定量第90-91页
  4.2.5 R-藻红蛋白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第91-92页
   4.2.5.1 间接斑点免疫法第91-92页
   4.2.5.2 不标记的“抗体-酶”间接斑点免疫法第92页
  4.2.6 检测灵敏度比较评价第92-93页
   4.2.6.1 间接斑点免疫法检测灵敏度测定第92-93页
   4.2.6.2 不标记的“抗体-酶”间接斑点免疫法检测灵敏度测定第93页
   4.2.6.3 间接斑点-ELISA法检测灵敏度测定第93页
   4.2.6.4 间接ELISA法检测灵敏度测定第93页
 4.3 结果分析第93-97页
  4.3.1 SPDP的试剂可用性测试结果第93页
  4.3.2 蛋白质与SPDP基团数测定第93页
  4.3.3 标记结果分析第93-94页
  4.3.4 提纯TMV的电镜观察第94页
  4.3.5 提纯TMV的紫外吸收曲线第94-95页
  4.3.6 固相支持物的选择第95页
  4.3.7 检测结果的观察第95-96页
  4.3.8 几种免疫学检测方法灵敏度比较第96-97页
 4.4 讨论第97-101页
  4.4.1 关于荧光标记第97-98页
  4.4.2 免疫荧光技术在可溶性抗原检测中的应用第98-99页
  4.4.3 关于进一步提高免疫荧光检测灵敏度的问题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附录1: 缩略词和英汉对照第112-115页
附录2: 所用试剂和缓冲液的配制第115-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机与“哑巴英语”
下一篇:中师生创新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