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机织物织造方法的研究--三维多剑杆织机的研制及其控制
前言: | 第1-12页 |
1 三锥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研究意义 | 第10页 |
2 三维机织物及其特点 | 第10-11页 |
3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第一节 三维机织物预制件的结构组织 | 第12-13页 |
1 正交组织 | 第12页 |
2 角连锁组织 | 第12页 |
3 三向交织组织 | 第12页 |
4 多轴向组织 | 第12页 |
5 正交实心结构 | 第12-13页 |
6 空芯结构 | 第13页 |
第二节 三维机织物的织造方法 | 第13-18页 |
1 在普通织机上织造3D异型构件 | 第13-14页 |
2 在改造的普通织机上织造三维织物 | 第14-15页 |
·“NOOBing”加工技术 | 第14页 |
·利用浮纹织造技术 | 第14-15页 |
3 利用三维织机加工三维织物 | 第15-18页 |
·DIMA四轴向织物织机 | 第15-16页 |
·环形三维织机 | 第16页 |
·Fukuta三维织机 | 第16页 |
·织造半光边织物的三维织机 | 第16页 |
·栅片控制的开口机构 | 第16-17页 |
·能提供综片变化和梭道的综框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三维多剑杆织机的研制 | 第18-26页 |
第一节 织造原理 | 第18页 |
第二节 开口机构 | 第18-21页 |
1 开口机构的要求 | 第18-19页 |
2 开口机构的设计 | 第19-21页 |
·综丝 | 第19-20页 |
·综框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引纬机构 | 第21页 |
1 引纬机构的特点 | 第21页 |
2 引纬机构的设计 | 第21页 |
第四节 织边机构 | 第21-22页 |
1 织边原理 | 第21-22页 |
2 织边机构的设计 | 第22页 |
第五节 打纬机构 | 第22-23页 |
1 打纬机构的特点 | 第22页 |
2 打纬机构的设计 | 第22-23页 |
第六节 送经机构 | 第23-24页 |
1 送经机构的要求 | 第23页 |
2 筒子架 | 第23-24页 |
第七节 卷取机构 | 第24-26页 |
1 卷取机构的要求 | 第24页 |
2 卷取机构的设计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三维多剑杆织机的自动控制 | 第26-42页 |
第一节 三维多剑杆织机的气动系统 | 第26-30页 |
1 气动技术的特点 | 第26-27页 |
·气压传动的优点: | 第26页 |
·气压传动的缺点: | 第26-27页 |
2 气功系统的设计 | 第27页 |
·明确设计要求 | 第27页 |
·设计气动控制回路 | 第27页 |
·选择气动元件 | 第27页 |
3 气动元件的选择 | 第27-29页 |
·执行元件的选择 | 第27-28页 |
·控制元件的选择 | 第28页 |
·气源系统的选择 | 第28-29页 |
·辅助元件的选择 | 第29页 |
4 气压传动的控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几种控制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 第30-33页 |
1 PC+单片机 | 第30-31页 |
·单片机的特点 | 第30页 |
·(PC+单片机)的过程控制 | 第30-31页 |
2 PC+PLC | 第31-32页 |
·PLC的特点 | 第31-32页 |
·(PC+PLC)的过程控制 | 第32页 |
3 PC+I/O卡 | 第32-33页 |
4 方案的论证 | 第33页 |
第三节 控制原理 | 第33-42页 |
1 三维多剑杆织机的工作要求 | 第33页 |
2 控制方案 | 第33-35页 |
3 K-840光隔开关量输入输出卡 | 第35-37页 |
·工作原理 | 第35-36页 |
·芯片配置 | 第36-37页 |
4 主控计算机与输入输出卡的数据传送 | 第37-42页 |
·计算机的控制通道 | 第37-38页 |
·PC-BUS ISA总线 | 第38-40页 |
·数据的传送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三维多剑杆织机的CAD/CAM系统 | 第42-56页 |
第一节 三维多剑杆织机CAD/CAM系统的界面 | 第42-45页 |
1 密码对话框和封面 | 第42-43页 |
2 织物设计(CAD)界面 | 第43-44页 |
3 织机控制(CAM)界面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三维织物的CAD软件 | 第45-47页 |
1 软件系统结构 | 第45页 |
2 织物组织模块 | 第45页 |
3 上机图模块 | 第45页 |
4 织物三维结构仿真模块 | 第45-47页 |
第三节 织机控制的CAM软件 | 第47-56页 |
1 织机的控制程序 | 第48页 |
2 程序的说明 | 第48-50页 |
·控制函数的声明 | 第48-49页 |
·输入输出接口的定义 | 第49-50页 |
3 织造过程的安全性保障 | 第50-51页 |
4 步进电机的调整 | 第51-53页 |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的介绍 | 第51-52页 |
·步进电机的调整 | 第52-53页 |
5 文件管理 | 第53-56页 |
·打开文件 | 第53-54页 |
·保存文件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三维机织物的织造 | 第56-61页 |
第一节 典型织物的织造方法 | 第56-59页 |
1 不同组织织物的织造方法 | 第56-59页 |
·2.5D多层交织结构 | 第56-58页 |
·3D正交结构 | 第58-59页 |
2 不同截面形状织物的织造方法 | 第59页 |
第二节 三维织物的织造工艺 | 第59-60页 |
1 提高高性能纤维的可织性 | 第59页 |
2 采用分层定位装置分清多层纱线 | 第59-60页 |
3 改变经位置线以控制和调节经纱张力 | 第60页 |
4 采用全开梭口 | 第60页 |
第三节 织造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60-61页 |
1 纬纱张力的控制 | 第60页 |
2 经纱张力的控制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1-67页 |
第一节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61页 |
1 织机的机构有所创新 | 第61页 |
2 计算机控制织机全自动织造 | 第61页 |
3 三维机织物产品质量提高 | 第61页 |
4 织机的稳定性有所保证 | 第61页 |
第二节 本课题不足之处 | 第61-62页 |
1 三维多剑杆织机构的不足 | 第61-62页 |
2 CAD/CAM软件的不足 | 第62页 |
3 三维机织物的不足 | 第62页 |
第三节 织机以后的改进及发展 | 第62-67页 |
1 机构方面 | 第62-64页 |
·开口机构 | 第62-63页 |
·引纬机构 | 第63-64页 |
2 其它方面 | 第64-67页 |
·高性能纤维的浆纱 | 第64页 |
·高性能纤维的混合纱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