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机电设备论文

通信楼综合定时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1页
 1.1 课题来源第9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第10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0-11页
第二章 通信楼综合定时系统概述第11-17页
 2.1 BITS系统一般构成第11页
 2.2 BITS系统功能及应用第11-12页
 2.3 BITS系统模块化结构第12-13页
 2.4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通信公司BITS设备第13-17页
  2.4.1 Clockstar FS21A的工作原理第13-15页
  2.4.2 Clockstar FS21A的性能特点第15-16页
  2.4.3 用Clockstar FS21A组建湖北电力通信同步网第16-17页
第三章 数字同步网技术第17-29页
 3.1 我国数字同步网历史及现状第17-18页
 3.2 同步网中的时钟源第18-19页
 3.3 同步网中的基本概念第19-24页
 3.4 数字通信网实现网同步的必要性第24-25页
 3.5 数字同步网的规划第25-29页
  3.5.1 BITS同步定时分配第25-27页
  3.5.2 同步网的原子结构第27-28页
  3.5.3 我国同步网的规划第28-29页
第四章 同步定时信号的传输第29-37页
 4.1 PDH传递同步网定时的方法和特点第29-30页
  4.1.1 PDH传递同步网定时的方法第29-30页
  4.1.2 PDH传递同步网定时的特点第30页
 4.2 SDH传递同步网定时的方法和特点第30-33页
  4.2.1 SDH定时路径模型第30-31页
  4.2.2 PDH信号在SDH系统中的映射与传输过程第31页
  4.2.3 SDH信号传递定时的原理第31-32页
  4.2.4 SETS的结构与功能第32页
  4.2.5 SDH网传送同步网定时的一些特点第32-33页
  4.2.6 SDH网传送定时可能产生的后果第33页
 4.3 PDH和SDH传送定时信息的区别第33页
 4.4 SDH设备定时第33-37页
  4.4.1 SDH设备类型及其时钟性能第34页
  4.4.2 SDH设备的时钟同步工作模式第34页
  4.4.3 SDH设备的定时工作方式第34-37页
第五章 同步状态消息SSM第37-42页
 5.1 SSM字节的引入第37页
 5.2 编码方式第37-39页
 5.3 定时环路形成原因第39-42页
第六章 时钟特性第42-51页
 6.1 时钟频率稳定度的表征方法与分析第42-49页
  6.1.1 时钟定时信号的数学模型第42页
  6.1.2 时钟的频率稳定度的时域表征第42-43页
  6.1.3 时钟的频率稳定度的频域表征第43-44页
  6.1.4 时间误差的表述方法及分析第44-49页
 6.2 BITS的性能指标第49-51页
第七章 时钟信号的损伤第51-61页
 7.1 漂移指标的分配第51-53页
 7.2 时钟的拓扑结构对漂移的影响第53-55页
 7.3 相位瞬变对漂移的影响第55-61页
  7.3.1 锁相环的线型模型第55页
  7.3.2 锁相环的传递函数第55-56页
  7.3.3 用MRTIE分析相位瞬变效应第56-58页
  7.3.4 用G.803中的同步网参考链路模型与TDEV分析相位瞬变效应第58-61页
第八章 实验及结论第61-70页
 8.1 DDS在BITS中的应用第61-68页
  8.1.1 DDS的工作原理第61-63页
  8.1.2 DDS的相位噪声第63-64页
  8.1.3 DDS的频谱第64-65页
  8.1.4 实验电路第65-68页
 8.2 差频倍增技术在BITS中的应用第68-69页
  8.2.1 差频倍增法测频的原理第68页
  8.2.2 实验电路第68-69页
 8.3 结论第69-70页
附录1 DDS在时钟合成盘中的实验电路第70-71页
附录2 差频倍增法在时钟测量盘中的实验电路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技术的时空评价
下一篇:聚合物基智能复合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