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7页 |
一、 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现状 | 第7-13页 |
(一) 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特点 | 第8-9页 |
(二) 我国民事调解制度改革的争议 | 第9-11页 |
1 、否定论 | 第9-10页 |
2 、肯定论 | 第10-11页 |
(三) 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改革应走相对合理主义之路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外相关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 第13-22页 |
(一) 中日民事调解制度之比较 | 第13-16页 |
(二) 美国的诉讼和解及与中国法院调解之比较 | 第16-18页 |
(三) 中法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比较 | 第18-19页 |
(四) 大陆与台湾地区调解制度之比较 | 第19-22页 |
三、 完善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构思 | 第22-52页 |
(一) 坚持适用调解的原则 | 第23-29页 |
1 、必须尊重当事人的自愿原则 | 第23-24页 |
2 、坚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之原则 | 第24-26页 |
3 、坚持合法原则 | 第26-27页 |
4 、调解不公开进行原则 | 第27-29页 |
(二) 坚持调审适当分开原则 | 第29-33页 |
1 、调解机构的性质 | 第30-31页 |
2 、调解法官的职责 | 第31-32页 |
3 、两种调解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 第32-33页 |
(三) 严格规范调解程序 | 第33-36页 |
(四) 进一步完善立法 | 第36-43页 |
1 、增强调解书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2 、改革调解书的制作方式 | 第37-40页 |
3 、增加调解瑕疵的救济力度 | 第40-42页 |
4 、建立相关的诉讼费收取规则 | 第42-43页 |
(五)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 第43-49页 |
1 、构筑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 第44-47页 |
(1) 完善机构设置,明确监督职责 | 第44-45页 |
(2) 推行违法审判追究制度 | 第45页 |
(3) 建立科学的案件监督检查体系 | 第45-46页 |
(4) 实行案件流程管理制度 | 第46-47页 |
2 、建立健全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 第47-49页 |
(1) 检察院的监督 | 第47页 |
(2) 人大的监督 | 第47-48页 |
(3) 社会特邀监督员的监督 | 第48页 |
(4) 新闻舆论的监督 | 第48-49页 |
(六) 提高法官素质 | 第49-52页 |
1 、改革法官选任制度,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 | 第49页 |
2 、更新司法观念 | 第49页 |
3 、端正审判作风 | 第49-50页 |
4 、对法官进行调解艺术和技巧的培训 | 第50-51页 |
5 、进一步完善法官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