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免疫学论文

抗CD3改型单链抗体的分子定向进化

中文摘要第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4页
第一部分 综述第14-57页
 第一篇 基因工程抗体及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第15-49页
  第一章 基因工程抗体的免疫学础第15-23页
   一、抗体研究的历史第15-18页
    (一) 抗体概念的由来第15-16页
    (二) 抗体形成理论的提出第16-18页
   二、抗体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第18-23页
    (一) 抗体的分子结构第18-20页
    (二) 抗体分子的功能第20-22页
    (三) 抗体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第22-23页
  第二章 基因工程抗体第23-31页
   一、抗体制备技术第23-25页
   二、基因工程抗体第25-31页
    (一) 嵌合抗体第26-27页
    (二) 改型抗体第27-29页
    (三) 小分子抗体第29-30页
    (四) 利用转基因小鼠制备人源抗体第30-31页
  第三章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第31-47页
   一、噬菌体呈示原理第33-36页
    (一) 丝状噬菌体简介第33页
    (二) 丝状噬菌体呈示外源蛋白的途径第33-35页
    (三) 丝状噬菌体呈示系统的类型第35-36页
   二、噬菌体抗体库的类别第36-40页
    (一) 免疫抗体库第36-37页
    (二) 天然抗体库第37-38页
    (三) 合成抗体库第38页
    (四) 次级抗体库第38-40页
   三、抗体库容量的理论计算及抗体库的多样性第40-44页
   四、噬菌体抗体库的筛选方法及进展第44-47页
    (一) 表位筛选第44-46页
    (二) 功能性筛选第46-47页
    (三) 选择性感染筛选第47页
  展望第47-49页
 第二篇 分子定向进化第49-57页
  第一章 进化学说的历史发展概论第49-50页
  第二章 分子定向进化第50-56页
   一、分子定向进化的概念、产生和发展第50-51页
   二、分子定向进化的原理和实用技术第51-53页
    (一) 突变策略第52-53页
    (二) 选择和扩增第53页
   三、分子定向进化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第53-56页
    (一) DNA的分子定向进化第53-54页
    (二) RNA的分子定向进化第54页
    (三) 蛋白质的分子定向进化第54-55页
    (四) 抗体的分子定向进化第55-56页
  展望第56-57页
第二部分 定点诱变实现抗CD3改型单链抗体的分子定向进化第57-1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58-61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61-91页
  一、E.coli菌株、质粒载体、辅助噬菌体及细胞株第61-62页
   (一) E.coli菌株第61-62页
   (二) 质粒载体第62页
   (三) 辅助噬菌体第62页
   (四) 细胞株第62页
  二、试剂、溶液及设备第62-68页
   (一) 试剂第62-64页
   (二) 溶液第64-68页
   (三) 仪器设备第68页
  三、实验方法第68-91页
   (一) 常规实验方法第68-69页
   (二) 巨型引物PCR法构建抗CD3改型单链抗体(ReCD3 ScFV)的DNA突变体库第69-75页
   (三) 定点诱变次级抗体库(MPCD3)的克隆与转化第75-79页
   (四) MPCD3定点诱变次级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第79-84页
   (五) MPCD3次级噬菌体抗体库的亲和淘选第84-88页
   (六) MPCD3抗体库高亲和力抗体的筛选第88-90页
   (七) MPCD3高亲和力抗体的诱导表达第90-91页
   (八) MPCD3高亲和力抗体的分子结构模拟第91页
 第三章 结果第91-107页
  一、抗CD3改型单链抗体(ReCD3)定点诱变次级抗体库的构建第91-95页
   (一) 抗CD3改型单链抗体(ReCD3)和鼠源单抗OKT3分子结构模拟的结果第91-93页
   (二) 第一轮PCR(巨型引物)的扩增结果第93页
   (三) 巨型引物PCR法(megaprimer PCR)构建ReCD3 DNA突变体库第93-95页
  二、ReCD3定点诱变次级抗体库(MPCD3)的克隆与转化第95-99页
   (一) XL1-Blue recA基因型的鉴定和筛选第95-96页
   (二) XL1-Blue的生长曲线第96-97页
   (三) MPCD3 XL1-Blue次级抗体库的构建第97-99页
  三、MPCD3次级噬菌体抗体库的制备第99-102页
   (一) M13KO7的滴度测定第99页
   (二) M13KO7辅助呈示能力的检测第99-100页
   (三) 感染复数MOI对M13KO7超感染效率的影响第100-101页
   (四) M13KO7超感染MPCD3 XL1-Blue的效率第101页
   (五) MPCD3次级噬菌体抗体库的滴度第101页
   (六) MPCD3次级噬菌体抗体库中M13KO7野生型噬菌体所占比例第101-102页
  四、MPCD3次级噬菌体抗体库的亲和淘选第102-104页
   (一) CD3分子膜抗原的含量测定第102页
   (二) CD3分子膜抗原活性的检测第102页
   (三) MPCD3次级抗体库的亲和淘选第102-103页
   (四) MPCD3次Ⅲ级噬菌体抗体库的噬菌体DNA第103-104页
  五、ReCD3突点诱变次级抗体库为高亲和力抗体的筛选第104-106页
   (一) MPCD3次Ⅲ级抗体库阳性克隆的筛选第104页
   (二) 初筛第104-105页
   (三) 复筛第105页
   (四) 四株高亲和力抗CD3改型单链抗体的序列分析和分子结构模拟第105-106页
  六、ReCD3高亲和力抗体的表达第106-107页
 第四章 讨论第107-110页
第三部分 DNA改组(DNA shuffling)实现抗CD3改型单链抗体的分子定向进化第110-14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11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14-129页
  一、E.coli菌株、质粒载体、辅助噬菌体及细胞株第114页
  二、试剂和溶液第114-115页
  三、实验方法第115-129页
   (一) 常规实验方法第115页
   (二) 抗CD3改型单链抗体(ReCD3)DNA改组第115-118页
   (三) ReCD3 DNA改组片段(ShuCD3)的克隆第118-120页
   (四) ShuCD3 XL1-Blue次级抗体库的制备第120-121页
   (五) ShuCD3次级噬菌体抗体库的制备第121-123页
   (六) ShuCD3次级噬菌体抗体库的亲和淘选第123-127页
   (七) ShuCD3次级抗体库高亲和力抗体的筛选第127-128页
   (八) ShuCD3高亲和力抗体的诱导表达第128-129页
 第三章 结果第129-144页
  一、抗CD3改型单链抗体(ReCD3)的DNA改组第129-132页
   (一) DNaseⅠ的最佳酶切条件第129-130页
   (二) DNaseⅠ酶切片段的回收第130页
   (三) 自身PCR第130-131页
   (四) ReCD3 DNA改组全长突变体DNA ShuCD3的获得第131页
   (五) ReCD3 DNA改组的结果分析第131-132页
  二、ShuCD3 XL1-Blue次级抗体库的制备第132-135页
   (一) 去磷酸化对连接效率的影响第132-133页
   (二) ShuCD3 XL1-Blue次级抗体库的库容大小第133页
   (三) ShuCD3 XL1-Blue次级抗体库的阳性克隆率第133-135页
  三、ShuCD3次级噬菌体抗体库的制备第135-137页
   (一) M13KO7的滴度测定第135页
   (二) M13KO7超感染ShuCD3 XL1-Blue次级抗体库的效率第135页
   (三) ShuCD3次级噬菌体抗体库的滴度第135-136页
   (四) ShuCD3次级噬菌体抗体库中M13KO7野生噬菌体滴度第136-137页
  四、ShuCD3次级噬菌体的亲和淘选第137-138页
  五、ShuCD3次Ⅲ级噬菌抗体库的噬菌体DNA第138页
  六、ReCD3 DNA改组次级抗体库高亲和力抗体的筛选第138-139页
   (一) 初筛第138-139页
   (二) 复筛第139页
  七、ShuCD3高亲和力抗体的序列比较和分子结构模拟第139-141页
  八、ShuCD3高亲和力突变株的表达第141-144页
 第四章 讨论第144-145页
 展望第145-147页
结语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7页
附录1第157-158页
附录2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160页
作者简历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义Hopf Crossed余积
下一篇:一类有限维代数的不可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