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一、澳大利亚遗嘱继承制度之立法背景 | 第12-17页 |
| (一) 澳大利亚遗嘱继承制度的沿革 | 第12-14页 |
| 1.动产继承的沿革 | 第13页 |
| 2.不动产继承的沿革 | 第13-14页 |
| 3.后期发展 | 第14页 |
| (二) 澳大利亚现代遗嘱继承制度改革概况 | 第14-17页 |
| 二、澳大利亚遗嘱继承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7-35页 |
| (一) 遗嘱自由与家庭供养 | 第17-21页 |
| 1.遗嘱自由 | 第17-18页 |
| 2.家庭供养 | 第18-21页 |
| (二) 订立遗嘱的有效要件 | 第21-23页 |
| 1.意识能力要素 | 第21-22页 |
| 2.遗嘱的形式要件 | 第22-23页 |
| (三) 遗嘱的撤销、变更、恢复生效与重新宣布遗嘱 | 第23-26页 |
| 1.遗嘱的撤销 | 第23-24页 |
| 2.遗嘱的变更及其效力 | 第24-25页 |
| 3.恢复生效 | 第25页 |
| 4.重新宣布遗嘱 | 第25-26页 |
| (四) 遗嘱的解释 | 第26-28页 |
| 1.遗嘱解释规则 | 第26-27页 |
| 2.遗嘱解释中旁证的可采性 | 第27-28页 |
| (五) 遗嘱的执行 | 第28-35页 |
| 1.遗产代理人 | 第28-30页 |
| 2.代理权的授予 | 第30-32页 |
| 3.负责执行遗嘱的遗产代理人的权力、责任、权利和义务 | 第32-35页 |
| 三、澳大利亚遗嘱继承制度之评析 | 第35-43页 |
| (一) 家庭供养制度之评析 | 第35-37页 |
| 1.家庭供养制度之特点 | 第35-37页 |
| 2.家庭供养制度之缺点 | 第37页 |
| (二) 遗嘱的有效要件之评析 | 第37-39页 |
| 1.遗嘱能力立法之评析 | 第37-38页 |
| 2.普通遗嘱与特别遗嘱立法之评析 | 第38页 |
| 3.遗嘱形式立法之评析 | 第38-39页 |
| (三) 遗嘱的撤销、恢复生效与重新宣布遗嘱制度之评析 | 第39-40页 |
| 1.遗嘱的撤销之立法评析 | 第39页 |
| 2.恢复生效与重新宣布遗嘱制度之评析 | 第39-40页 |
| (四) 遗嘱解释制度之评析 | 第40-41页 |
| 1.尊重意思自治与保护财产所有权的价值功能之评析 | 第40页 |
| 2.稳定财产继承秩序及促进家庭和谐的价值功能之评析 | 第40-41页 |
| 3.节约社会成本的价值功能之评析 | 第41页 |
| (五) 遗嘱执行制度之评析 | 第41-43页 |
| 1.遗嘱执行人制度的评析 | 第41-42页 |
| 2.遗产管理制度的评析 | 第42-43页 |
| 四、澳大利亚遗嘱继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56页 |
| (一) 我国遗嘱继承制度的社会背景 | 第43-45页 |
| 1.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状况 | 第43页 |
| 2.我国现代社会遗嘱继承中的新问题 | 第43-45页 |
| (二) 我国现行遗嘱继承制度之缺陷 | 第45-50页 |
| 1.必留份制度的缺陷 | 第45-47页 |
| 2.遗嘱形式的缺陷 | 第47-48页 |
| 3.遗嘱解释规则的缺陷 | 第48-49页 |
| 4.遗嘱执行制度的缺陷 | 第49-50页 |
| (三) 完善我国遗嘱继承制度之建议 | 第50-56页 |
| 1.必留份制度的完善 | 第50-52页 |
| 2.遗嘱形式的完善 | 第52-53页 |
| 3.遗嘱解释制度的完善 | 第53页 |
| 4.遗嘱执行制度的完善 | 第53-56页 |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