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电气化铁路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第9-13页 |
·负序电流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第9-11页 |
·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第11-12页 |
·功率因数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第12页 |
·电压偏差问题 | 第12-13页 |
·国内消除电铁对电网不良影响的主要方法 | 第13-15页 |
·无源电力滤波器与电容器补偿法 | 第13页 |
·主动型谐波抑制技术 | 第13-14页 |
·在牵引站集中设置动态补偿装置,提高供电系统承受谐波的能力 | 第14-15页 |
·对牵引变及牵引网接线采取措施 | 第15页 |
·消除电铁给电网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新思路 | 第15-24页 |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提出 | 第15-17页 |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 | 第17-18页 |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电路结构 | 第18-22页 |
·本文采用的单相并联混合有源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和拓扑结构 | 第22-2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供电网络、牵引变电所及电力机车的分析 | 第25-41页 |
·电铁供电系统的原理 | 第25-26页 |
·接触网供电方式 | 第26-28页 |
·直接供电方式 | 第26页 |
·吸流变压器供电方式(BT方式) | 第26-27页 |
·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 | 第27页 |
·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AT方式) | 第27-28页 |
·沪昆铁路牵引概述 | 第28-29页 |
·沪昆电铁牵引供电系统 | 第29-31页 |
·沪昆铁路供电系统仿真分析 | 第31-36页 |
·仅A供电臂带有负荷 | 第31-33页 |
·AB供电臂均带有负荷 | 第33-36页 |
·韶山4型电力机车 | 第36-37页 |
·韶山4型电力机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部分的控制方法 | 第41-64页 |
·谐波理论和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消谐理论 | 第41-45页 |
·谐波的基本概念 | 第41-44页 |
·用谐波理论来分析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谐波检测方法 | 第45-51页 |
·谐波和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 第45-47页 |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检测方法及仿真研究 | 第47-51页 |
·单相APF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方法的分析与选取 | 第51-58页 |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的单相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 第51-53页 |
·基于有功电流分离的单相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法 | 第53-54页 |
·基于单位功率因数的单相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法 | 第54-57页 |
·基于DSP的单相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 第57-58页 |
·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方法 | 第58-63页 |
·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电流控制 | 第58-62页 |
·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电压控制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基于DSP的有源滤波器硬件设计和实现 | 第64-79页 |
·TMS320LF2407A DSP芯片介绍 | 第64-65页 |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65-73页 |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框图 | 第65-67页 |
·DSP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的设计 | 第67-71页 |
·采样电路设计 | 第71页 |
·输入信号调理与A/D转换 | 第71-73页 |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73-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电铁单相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设计 | 第79-96页 |
·HAPF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原理分析 | 第79-88页 |
·PPF设计 | 第88-91页 |
·无源滤波器的原理 | 第89-90页 |
·单调谐无源滤波器设计 | 第90-91页 |
·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91页 |
·APF的设计 | 第91-93页 |
·主电路电力电子器件的选择 | 第91-92页 |
·主电路直流侧电压计算和电容选取 | 第92-93页 |
·HAPF中APF与单独使用APF的容量比较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单相并联型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仿真研究 | 第96-103页 |
·仿真工具及其仿真方法 | 第96页 |
·系统模型及其仿真 | 第96-102页 |
·PPF的仿真模型 | 第96-97页 |
·APF的仿真模型 | 第97-99页 |
·系统其他主要参数的设置及仿真结果 | 第99-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03-105页 |
·工作总结 | 第103-104页 |
·工作展望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