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研究的范畴 | 第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9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9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0-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城市街区活力营造解析 | 第12-22页 |
·城市街区与活力 | 第12-15页 |
·城市街区概述 | 第12页 |
·城市街区的内涵 | 第12-13页 |
·城市街区的类型 | 第13-14页 |
·城市街区的“活力”表现 | 第14-15页 |
·西方有关城市街区理论中的“活力”阐述 | 第15-18页 |
·“活力”在简·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理论中的体现 | 第15-16页 |
·“活力”在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与共生理论中的体现 | 第16-17页 |
·“活力”在扬·盖尔的公共交往理论中的体现 | 第17-18页 |
·影响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因素 | 第18-21页 |
·物质属性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社会属性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装置化建筑概述 | 第22-38页 |
·装置艺术概述 | 第22-25页 |
·装置艺术的由来 | 第22-23页 |
·装置艺术的概念 | 第23页 |
·装置艺术的固有特征 | 第23-25页 |
·装置艺术中的“装置性”认识 | 第25页 |
·装置化建筑的界定(基本介绍) | 第25-27页 |
·从装置艺术到装置化建筑 | 第25-27页 |
·本文中装置化建筑的界定 | 第27页 |
·有关装置化建筑界定的理论背景(理论依托) | 第27-30页 |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 | 第27页 |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 | 第27-28页 |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 | 第28-30页 |
·“新装置主义”建筑 | 第30页 |
·装置化建筑的复杂性(深入阐述) | 第30-35页 |
·对不同时代建筑内涵的再理解 | 第30-31页 |
·从建筑到装置化建筑的复杂性转变(四维性) | 第31-35页 |
·装置化建筑的“活力”表现 | 第35-37页 |
·浅层次——色彩结构的丰富性 | 第35-36页 |
·中层次——互动趣味的体验性 | 第36页 |
·深层次——记录连接的叙事性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装置化建筑的作用分析 | 第38-52页 |
·装置化建筑在城市街区中的活力营造过程 | 第38-39页 |
·第一阶段——人的行为活动对装置化建筑产生影响 | 第38页 |
·第二阶段——装置化建筑对城市街区产生影响 | 第38-39页 |
·第三阶段——城市街区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 第39页 |
·装置化建筑作为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物质属性影响因素作用分析 | 第39-48页 |
·装置化建筑在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的触媒作用 | 第40-42页 |
·装置化建筑在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的引导作用 | 第42-45页 |
·装置化建筑在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的积累性作用 | 第45-48页 |
·装置化建筑在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的反作用 | 第48-50页 |
·装置化建筑变成唯视觉化橱窗 | 第48-49页 |
·城市街区变为“装置化”试验场 | 第49页 |
·模仿与复制带来的趋同 | 第49-50页 |
·装置化建筑与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之间的协调之道 | 第50-51页 |
·激发触媒,减少试验 | 第50页 |
·积极引导,走出乌托邦 | 第50-51页 |
·积累内涵,营造属于自己的活力之城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促进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装置化建筑实例分析 | 第52-63页 |
·装置化建筑的城市街区活力触媒作用举例 | 第52-55页 |
·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的活力触媒 | 第52-53页 |
·蓬皮杜艺术中心——“装置化”的技术与艺术触媒 | 第53-55页 |
·装置化建筑的城市街区活力引导作用举例 | 第55-60页 |
·巴黎卢浮宫——新旧“装置”的对话 | 第55-57页 |
·悉尼歌剧院——海平面上升起的“装置化贝壳” | 第57-60页 |
·装置化建筑的城市街区活力积累作用举例 | 第60-62页 |
·美国越战纪念碑——装置化的“非建筑”思考 | 第60-61页 |
·德国柏林墙——以装置化的方式纪录时代活力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