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9页 |
| ·前言 | 第8页 |
| ·桩基技术的历史回顾 | 第8-10页 |
| ·土体本构模型及桩基计算理论 | 第10-21页 |
| ·屈服面和破坏面 | 第10-13页 |
| ·土的弹塑性理论和本构模型 | 第13-19页 |
| ·桩基承载力及沉降计算 | 第19-21页 |
| ·桩土共同作用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21-28页 |
| ·桩基荷载传递机理 | 第21-22页 |
| ·桩土共同作用的理论研究 | 第22-25页 |
| ·桩土共同作用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5-28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桩土体系的非线性有限元法及ANSYS 简介 | 第29-38页 |
| ·桩土体系的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29-31页 |
| ·与一般弹性有限元法的相同点 | 第29-31页 |
| ·与一般弹性有限元法的不同点 | 第31页 |
| ·ANSYS 程序简介 | 第31-38页 |
| 第三章 桩土共同作用问题在ANSYS 中的实现 | 第38-52页 |
| ·ANSYS 中桩土之间接触的实现 | 第38-43页 |
| ·接触简介 | 第38-39页 |
| ·接触单元的数学模型 | 第39-43页 |
|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43-52页 |
| ·屈服准则及接触 | 第43-44页 |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4-45页 |
| ·单桩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 ·群桩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 第四章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2-67页 |
| ·单桩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 ·群桩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 ·桩土荷载分担比 | 第61-63页 |
| ·算例 | 第63-67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