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网络政治参与和我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8页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8-9页
 二、研究现状第9-16页
  (一) 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状况第9-13页
  (二) 政府治理模式研究状况第13-16页
 三、研究方法第16-17页
 四、研究特色第17-18页
第一章 网络政治参与概述第18-33页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征第18-21页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第21-25页
 三、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缘起第25-28页
 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第28-33页
第二章 政府治理模式概述第33-40页
 一、政府治理模式的内涵第33页
 二、政府治理模式比较分析第33-36页
 三、我国当前政府治理模式概观第36-40页
第三章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当前政府治理模式的正效应第40-46页
 一、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修正政府的执政理念第40-41页
 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第41-42页
 三、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第42-43页
 四、网络政治参与为政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第43-44页
 五、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政府化解矛盾,维系社会稳定第44-46页
第四章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当前政府治理模式的负效应及调适对策第46-53页
 一、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当前政府治理模式的负效应第46-50页
  (一) 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能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和断裂分层,给我国政府治理带来极大挑战第46-47页
  (二)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主体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到政府的权力和权威第47-48页
  (三)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参与质量,进而影响到政府治理进程第48-49页
  (四) 网络政治参与极大地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增加政府治理的难度第49-50页
  (五) 无序的和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影响政府治理的稳定第50页
 二、应对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当前政府治理模式负效应的调适措施第50-53页
  (一) 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数字鸿沟第50-51页
  (二) 培养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意识,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素质第51页
  (三) 注重网络舆情引导,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第51-52页
  (四) 加快网络立法,规范有序政治参与第52-53页
第五章 正确利用网络政治参与的正效应有效引导我国政府治理模式从"传统治理模式"向"新型治理模式"转变第53-63页
 一、重塑政府治理理念第54-55页
  (一) 从"堵"到"疏"第54页
  (二) 从"慢"到"快"第54-55页
  (三) 从"被动"到"主动"第55页
 二、转变政府治理目标第55-57页
  (一) 转向有限政府第55-56页
  (二) 转向回应政府第56页
  (三) 转向服务政府第56-57页
  (四) 转向透明政府第57页
 三、调整政府治理结构第57-59页
  (一) 从一元到多元第57-58页
  (二) 从垂直到扁平第58页
  (三) 从单向联系到双向互动第58-59页
 四、健全政府治理机制第59-63页
  (一) 健全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服务机制第59-60页
  (二) 健全以网络发言人为导向的及时回应机制第60页
  (三) 健全以预警为导向的舆情收集研判机制第60-61页
  (四) 健全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第61页
  (五) 健全以文明上网为导向的互联网法律监管机制第61-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信息化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