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笠翁曲话》修辞思想初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9页 |
一、戏曲结构修辞论 | 第9-20页 |
(一) 立意谋篇 | 第11-15页 |
1. “修辞立其诚”的修辞观 | 第11-12页 |
2. 戏曲结构的组织方法 | 第12-14页 |
3. 戏曲结构的组织原则 | 第14-15页 |
(二) 戏曲格局 | 第15-17页 |
1. 开场应引人入胜 | 第15-16页 |
2. 收场应余味无穷 | 第16-17页 |
(三) 辞格的运用 | 第17-20页 |
1. 引用 | 第17-18页 |
2. 婉曲 | 第18-19页 |
3. 歇后 | 第19-20页 |
二、语音修辞论 | 第20-25页 |
(一) 语音的规范性 | 第20-21页 |
1. 恪守词韵 | 第20-21页 |
2. 凛遵曲谱 | 第21页 |
(二) 语音的和谐美 | 第21-24页 |
1. 韵部 | 第21-22页 |
2. 声调和语调 | 第22-23页 |
3. 音节 | 第23-24页 |
(三) 少用方言 | 第24-25页 |
三、朦胧的题旨情境意识 | 第25-29页 |
(一) 戏曲语言要适应客观语境 | 第26-28页 |
1. 戏曲语言要适应时空因素 | 第26页 |
2. 戏曲语言要适应接受对象 | 第26-27页 |
3. 戏曲语言要适应接受情境 | 第27-28页 |
(二) 戏曲语言要适应主观语境 | 第28-29页 |
1. 戏曲语言要适应剧中人物的脚色、性格 | 第28-29页 |
2. 戏曲语言要适应情与景 | 第29页 |
四、“观听咸宜”的接受修辞观 | 第29-33页 |
(一) 李渔的接受修辞观 | 第29-31页 |
(二) 接受反应 | 第31-33页 |
1. 接受反应的分类 | 第31-32页 |
2. 接受者对修辞文本的反作用 | 第32-33页 |
五、戏曲风格论 | 第33-38页 |
(一) 通俗和典雅 | 第33-35页 |
(二) 重机趣 | 第35-37页 |
(三) 贵洁净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