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一号线小天竺车站深基坑稳定性分析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引言 | 第12-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基坑周边地表变形研究 | 第16页 |
| ·水土压力分、合算的研究 | 第16-17页 |
| ·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 第17-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 第2章 小天竺车站深基坑概况 | 第25-31页 |
| ·工程概况 | 第25页 |
| ·气象条件 | 第25页 |
|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8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27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 ·施工工况简介 | 第28-31页 |
| 第3章 基坑支护结构的理论分析及应用 | 第31-49页 |
| ·土压力理论分析及其应用 | 第31-40页 |
| ·库仑土压力理论和朗肯土压力理论 | 第31-32页 |
| ·Tezrahgi-Peck的土压力理论 | 第32-34页 |
| ·土压力计算的应用 | 第34-40页 |
| ·基坑稳定性理论分析及其应用 | 第40-48页 |
| ·整体稳定性分析 | 第42页 |
| ·围护结构的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第42-43页 |
| ·基坑底部土体抗隆起稳定性分析 | 第43-45页 |
| ·理正深基坑支护软件的支护结构验算 | 第45-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深基坑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49-64页 |
| ·FLAC的基本原理 | 第49-52页 |
| ·FLAC的本构模型 | 第52-53页 |
| ·建立分析模型 | 第53-58页 |
| ·生成FLAC~(3D)网格 | 第53-54页 |
| ·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54-55页 |
| ·FLAC~(3D)材料特性 | 第55-56页 |
| ·结构单元的建立 | 第56-58页 |
| ·三维数值模拟成果分析 | 第58-63页 |
| ·基坑土体沿Y轴方向的水平位移分析 | 第58-59页 |
| ·地表沉降变形分析 | 第59-60页 |
| ·基坑土体主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 第60-62页 |
| ·基坑土体应力状态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深基坑的监测与数据分析 | 第64-74页 |
| ·深基坑监测的意义 | 第64页 |
| ·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 第64-67页 |
| ·监测项目 | 第64-65页 |
| ·测点布置 | 第65-67页 |
| ·数据监测、分析及处理 | 第67-73页 |
| ·挖孔桩体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67-68页 |
| ·土体侧向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68-69页 |
| ·侧向土压力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69-70页 |
| ·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70页 |
| ·支撑轴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70-72页 |
| ·地面沉降值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72页 |
| ·监测数据的警戒值及信息化施工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展望与建议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