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32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7页 |
| ·循环经济是农村沼气生态校园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 ·可持续发展是农村沼气生态校园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13-14页 |
| ·节能减排是农村沼气生态校园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 第14-15页 |
|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村沼气生态校园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 | 第15-16页 |
| ·沼气技术进步是农村沼气生态校园产生与发展的技术保障 | 第16-17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评价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8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8-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创新点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模式研究 | 第32-55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的要素与特征 | 第32-36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的定义 | 第32-33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的系统要素 | 第33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的特征性 | 第33-36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模式系统 | 第36-38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模式构建原则 | 第36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模式系统构成 | 第36-37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模式的内涵 | 第37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模式的外延 | 第37-38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几种典型模式的建立 | 第38-42页 |
| ·“厕—沼—菜”模式构建 | 第38-39页 |
| ·“猪、厕—沼—菜”模式构建 | 第39-41页 |
| ·“草—羊、厕—沼—果”模式构建 | 第41-42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模式系统研究 | 第42-54页 |
| ·沼气工程亚系统研究 | 第42-50页 |
| ·卫生厕所亚系统研究 | 第50-51页 |
| ·生态种植亚系统研究 | 第51-52页 |
| ·生态养殖亚系统研究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三章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5-80页 |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55-56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55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55页 |
| ·可比性原则 | 第55-56页 |
| ·全面性原则 | 第56页 |
| ·独立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56页 |
|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第56-62页 |
| ·经济效益 | 第58-59页 |
| ·社会效益 | 第59-60页 |
| ·生态环境效益 | 第60-6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计算方法 | 第62-7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62页 |
|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62-78页 |
|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计算 | 第62-65页 |
|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计算 | 第65-70页 |
|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计算 | 第70-78页 |
| ·评价指标的度量 | 第78-79页 |
| ·有无比较与前后比较 | 第78-79页 |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第四章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 第80-94页 |
|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80-84页 |
| ·常用评价方法 | 第81-84页 |
|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 第84页 |
| ·生态校园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的构建 | 第84-88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85-86页 |
|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第86-88页 |
| ·生态校园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88-91页 |
| ·权重确定方法 | 第88-90页 |
| ·权重计算方法的应用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4页 |
| 第五章 农村沼气生态校园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 第94-105页 |
| ·评价对象概况 | 第94-96页 |
| ·川口小学 | 第94-95页 |
| ·西大寨中学 | 第95页 |
| ·范家寨中学 | 第95-96页 |
| ·计算依据 | 第96-99页 |
| ·川口小学 | 第97页 |
| ·西大寨中学 | 第97-98页 |
| ·范家寨中学 | 第98-9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4页 |
|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99页 |
| ·计算和量化指标体系 | 第99-102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02页 |
| ·评价结果 | 第102-103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3-104页 |
| ·小结 | 第104-10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5-107页 |
| ·结论 | 第105-106页 |
| ·讨论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