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概述 | 第19-26页 |
·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概述 | 第19-20页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第19-20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涵 | 第20页 |
·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目的 | 第20-23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 | 第21-22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对保护理念、保护方法的影响 | 第22-23页 |
·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依据 | 第23-24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具有区域性特点 | 第23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具有发展性特点 | 第23-24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具有物竞天择的生态学规律 | 第24页 |
·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方法定位的依据 | 第24-26页 |
·依据适当的保护理念 | 第24-25页 |
·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 第25页 |
·以生态伦理观为指导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问题 | 第26-31页 |
·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理念的偏差 | 第26-27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 第27-29页 |
·国际法和国际公约 | 第27-28页 |
·国内法 | 第28-29页 |
·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方法 | 第29-31页 |
·立法和执法 | 第29页 |
·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方法的欠妥 | 第29-30页 |
·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产生的问题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31-38页 |
·生态学基础 | 第31-32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的由来 | 第31页 |
·保护生物学的形成 | 第31页 |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 第31页 |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 第31-32页 |
·生态经济学基础 | 第32-33页 |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评估 | 第32-33页 |
·经济原因是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 第33页 |
·生态伦理观 | 第33-34页 |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 | 第33-34页 |
·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 | 第34页 |
·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法律制度的贡献 | 第34-35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34-35页 |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35页 |
·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及其指导意义 | 第35-38页 |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 第35-36页 |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之生物多样性综合报告篇 | 第36页 |
·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对政策制定的贡献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38-46页 |
·确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的依据 | 第38-43页 |
·国际性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指导意义 | 第38-39页 |
·生态科学研究对政策和法律制定的影响 | 第39页 |
·民族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定的影响 | 第39-40页 |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宗教思想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40-41页 |
·其他亚洲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 | 第41-43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43-46页 |
·生物的生态价值 | 第43-44页 |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第44页 |
·培养公众的法律观念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 第46-52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46-49页 |
·可持续利用原则 | 第46-47页 |
·预防为主原则 | 第47页 |
·公众参与原则 | 第47页 |
·加强合作原则 | 第47-48页 |
·目的与方法相适应原则 | 第48-49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内容及其完善 | 第49-52页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49-50页 |
·生态补偿制度 | 第50页 |
·查明与监测制度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