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环境管理的概念 | 第11页 |
·我国现有的污染控制政策 | 第11-17页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11页 |
·“三同时”制度 | 第11页 |
·排污收费制度及其适应性 | 第11-13页 |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 第13页 |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 第13页 |
·排污许可证制度 | 第13-14页 |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 第14页 |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 第14页 |
·总量控制制度 | 第14-17页 |
·我国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 | 第18-25页 |
·排污权交易的含义 | 第18页 |
·排污权交易的理论根据 | 第18-22页 |
·环境公共物品理论与“公有地的悲剧” | 第19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19-20页 |
·稀缺资源论 | 第20-21页 |
·科斯定理 | 第21-22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 | 第22-25页 |
·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 第22页 |
·有利于发挥政府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两方面的作用 | 第22页 |
·可提高治理责任分配的费用效果,节省费用的潜力巨大 | 第22-23页 |
·能够调动企业投资污染控制设备的积极性,促进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 第23页 |
·有利于政府对环境状况进行宏观调控 | 第23-24页 |
·有利于遏制某些环保部门的利己行为 | 第24页 |
·有利于公民表达自己的意愿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技术保障 | 第25-30页 |
·法律上的保障 | 第25页 |
·建立排污权交易的市场规则 | 第25-26页 |
·常规的市场规则 | 第25页 |
·专门的交易规则 | 第25-26页 |
·排污权交易的主体和客体的确立 | 第26页 |
·排污权交易的主体 | 第26页 |
·排污权交易的客体 | 第26页 |
·排污权交易的区域 | 第26-27页 |
·相应配套措施 | 第27-28页 |
·建立排污权交易激励机制 | 第27页 |
·建立排污权交易跟踪系统 | 第27页 |
·建立排污权交易储备制度 | 第27-28页 |
·政府的监督职能 | 第28-29页 |
·市场监管职能 | 第28页 |
·排污监测登记职能 | 第28页 |
·市场调控职能 | 第28-29页 |
·公众的参与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排污权交易的实践 | 第30-35页 |
·美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 | 第30-31页 |
·美国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的政策 | 第30页 |
·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具体实施及效果 | 第30-31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国内的发展 | 第31-35页 |
·中国排污权交易政策和法律的发展 | 第31-33页 |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 第33-34页 |
·排污权交易一般的做法 | 第34页 |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模式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塘沽区实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5-45页 |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5-36页 |
·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 第35页 |
·环境污染影响经济发展质量 | 第35页 |
·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 | 第35-36页 |
·塘沽区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性 | 第36-38页 |
·区域地形、气象等自然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制约 | 第37-38页 |
·塘沽区实施排污权交易可行性分析 | 第38-45页 |
·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第38-42页 |
·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先期条件 | 第42-45页 |
第六章 塘沽区实施排污权交易设想 | 第45-60页 |
·明确排污交易对象 | 第45页 |
·核定区域内排污权总量 | 第45页 |
·核算企业减排量 | 第45-57页 |
·核算原则 | 第46页 |
·COD排放量的算法 | 第46-50页 |
·二氧化硫排放量算法 | 第50-57页 |
·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 | 第57-58页 |
·制定排污权交易规则和纠纷裁决办法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0-64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塘沽区进行SO_2和COD排污权交易可为经济发展腾出总量指标 | 第60页 |
·塘沽区正处在引进和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最佳时机 | 第60页 |
·依据塘沽区的试点情况提出了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原则 | 第60-61页 |
·依据塘沽区的情况提出了COD和SO_2减排量的核算方法 | 第61页 |
·问题及建议 | 第61-6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61-62页 |
·建议及对策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