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花生论文

花生种质资源耐渍性鉴定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s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研究目的第13页
 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3-19页
   ·渍涝害概述第13-14页
   ·渍涝对花生的影响第14-16页
     ·渍涝改变微环境第14页
     ·渍涝对花生不同生育期的影响第14-15页
     ·渍涝对花生形态建成的影响第15页
     ·渍涝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第15页
     ·渍涝对生理生化的影响第15-16页
   ·花生耐渍涝的机制第16-18页
     ·形态结构适应第16-17页
     ·厌氧代谢途径改变第17页
     ·保护酶活性变化第17-18页
     ·光合生理变化第18页
   ·耐渍种质资源第18-19页
 3 花生耐渍性鉴定方法第19-23页
   ·形态和生长发育鉴定第19-20页
   ·产量及相关性状鉴定第20页
   ·生理生化鉴定第20-23页
     ·根系生理鉴定第20-21页
     ·厌氧呼吸酶活性第21-22页
     ·营养生理鉴定第22页
     ·光合生理鉴定第22-23页
     ·质膜损伤程度第23页
     ·保护酶活性第23页
 4 研究内容第23-25页
   ·花生种质资源耐渍性鉴定技术研究第23-24页
   ·筛选耐渍花生优异种质第24页
   ·明确不同类型花生的耐渍性差异第24-25页
第二章 花生发芽期的耐渍性鉴定第25-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25页
   ·试验材料与设计第25-26页
     ·试验材料第25页
     ·试验设计第25-26页
   ·测试内容与方法第26-27页
     ·发芽率与芽长测定第26页
     ·pH测定第26页
     ·电导率测定第26-27页
     ·溶解氧测定第27页
     ·透明度测定第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3页
   ·淹涝对花生发芽的影响第27-28页
   ·涝害率与耐渍鉴定指标的关系第28-31页
     ·35h耐渍鉴定指标间的关系第28-29页
     ·60h耐渍鉴定指标间的关系第29页
     ·90h耐渍鉴定间指标的关系第29-30页
     ·120h耐渍鉴定指标间的关系第30-31页
     ·180h耐渍鉴定指标间的关系第31页
   ·不同时段耐渍指标间的相关性变化第31-3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3-35页
   ·芽期耐渍性鉴定第33-34页
   ·耐渍鉴定指标间的关系第34-35页
第三章 花生幼苗期的耐渍性鉴定第35-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35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5页
   ·测试内容与方法第35-37页
     ·生理生化指标第35-36页
     ·生长发育指标第36页
     ·耐渍系数计算第36-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2页
   ·渍涝对植株性状的影响第37-38页
     ·株高和分枝数第37页
     ·生物量鲜重第37-38页
   ·渍涝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第38-40页
     ·根系ADH活性第38-39页
     ·根系颜色第39页
     ·叶绿素含量第39-40页
   ·不同类型花生幼苗期耐渍性差异第40-41页
   ·形态指标与生化指标的关系第41-4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2-45页
第四章 田间耐渍花生高产优质种质筛选第45-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45页
   ·试验材料第45页
   ·试验设计第45页
   ·取样与测定项目第45-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66页
   ·渍涝对植株性状的影响第46-48页
   ·渍涝对产量的影响第48-51页
   ·渍涝对产量结构的影响第51-53页
   ·产量与耐渍性状指标的关系第53-55页
     ·产量与植株性状的相关性第53-54页
     ·产量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第54-55页
   ·渍涝对花生品质的影响第55-61页
     ·渍涝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渍涝对脂肪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渍涝对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影响第58-59页
     ·渍涝对油亚比的影响第59-60页
     ·渍涝对不同类型花生品质的影响第60-61页
   ·产量与品质的关系第61-62页
   ·聚类分析第62-6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6-69页
   ·渍涝对植株性状的影响第66页
   ·渍涝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第66-68页
   ·渍涝对品质的影响第68-69页
第五章 室内鉴定对大田鉴定的意义第69-78页
 1 耐渍性鉴定结果第69-74页
   ·发芽期耐渍种质筛选第69-70页
   ·幼苗期耐渍种质筛选第70-71页
   ·大田优异种质筛选第71-74页
 2 室内鉴定与大田鉴定的关系第74-76页
   ·发芽期鉴定与幼苗期鉴定的关系第74页
   ·发芽期鉴定与大田期鉴定的关系第74-75页
   ·幼苗期鉴定与大田期鉴定的关系第75-76页
 3 室内鉴定替代大田鉴定的可行性第76-78页
第六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第78-83页
 1 全文结论第78-80页
   ·耐渍性鉴定指标筛选第78-79页
   ·不同变种类型花生的耐渍性差异第79页
   ·耐渍种质筛选第79-80页
 2 主要创新点第80-82页
   ·建立首套花生耐渍涝鉴定技术指标体系第80-81页
   ·创建高效的花生耐渍育种技术第81页
   ·阐明花生变种类型的耐渍性差异第81页
   ·筛选鉴定出多份优异种质第81-82页
 3 研究展望第82-83页
   ·耐渍基因筛选第82页
   ·耐渍生态育种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符号表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个人简介第90-91页
附图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芒属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初步研究
下一篇: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油菜光合及生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