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红砂岩顺层岩质边坡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红砂岩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顺层岩质边坡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红砂岩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因素研究 | 第18-28页 |
·红砂岩工程分类 | 第18页 |
·红砂岩的结构和构造 | 第18-19页 |
·红砂岩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19-21页 |
·红砂岩基本性质试验 | 第19页 |
·红砂岩的矿物成分 | 第19页 |
·红砂岩的化学成分 | 第19页 |
·红砂岩耐崩解特性 | 第19-21页 |
·红砂岩物理力学特性对边坡影响分析 | 第21-22页 |
·红砂岩顺层边坡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地层岩性 | 第23页 |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岩体结构 | 第24页 |
·水的作用 | 第24-25页 |
·地震作用 | 第25页 |
·开挖方式效应 | 第25页 |
·边坡几何效应 | 第25-26页 |
·其它因素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顺层岩质边坡变形机理及其稳定性评价研究 | 第28-46页 |
·顺层岩质边坡开挖卸载变形类型 | 第28-29页 |
·岩体松弛张裂变形 | 第28页 |
·岩体蠕动变形 | 第28-29页 |
·顺层岩质边坡常见的破坏模式 | 第29-33页 |
·基于几何形态的分类 | 第29-30页 |
·基于变形破坏机理的分类 | 第30-33页 |
·顺层岩质边坡顺层滑移破坏理论分析 | 第33-40页 |
·单一滑面顺层岩质边坡稳定分析 | 第33-35页 |
·水力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5-36页 |
·多层滑面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6-40页 |
·工程实例计算 | 第40-42页 |
·工程概况 | 第40-41页 |
·机动位移法和极限平衡法计算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顺层岩质边坡总体稳定性评价 | 第42-45页 |
·硬质岩顺层边坡 | 第42页 |
·软岩顺层边坡 | 第42页 |
·厚质硬岩夹薄层软岩顺层边坡 | 第42-43页 |
·软硬质岩互层顺层边坡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炎汝红砂岩顺层岩质边坡开挖变形数值分析 | 第46-68页 |
·概述 | 第46页 |
·FLAC~(3D)计算方法及流程 | 第46-48页 |
·FLAC~(3D)的求解计算方法 | 第46页 |
·FLAC~(3D)的计算原理 | 第46-47页 |
·FLAC~(3D) 软件分析计算流程 | 第47-48页 |
·K109+880~K110+040 顺层边坡开挖变形数值分析 | 第48-56页 |
·FLAC~(3D)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FLAC~(3D)数值模拟与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6页 |
·K109+880~K110+040 现场监控试验研究 | 第56-66页 |
·现场监控的意义和内容 | 第56页 |
·现场监控方案设计 | 第56-57页 |
·监控结果及分析 | 第57-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炎汝红砂岩顺层边坡处治技术及应用研究 | 第68-81页 |
·红砂岩边坡加固原则及处治方法 | 第68-70页 |
·顺层岩质边坡设计原则 | 第68页 |
·顺层边坡常用的处治方法 | 第68-70页 |
·炎汝高速红砂岩顺层岩质边坡处治技术研究 | 第70-80页 |
·工程概况 | 第70页 |
·地质概况 | 第70-72页 |
·边坡体的变形特征 | 第72-74页 |
·边坡体破坏原因分析 | 第74页 |
·边坡体稳定性计算 | 第74-76页 |
·边坡处治数值分析 | 第76-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