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电源技术的发展 | 第12页 |
| ·太阳能利用及光伏发电 | 第12-21页 |
| ·光伏并网系统介绍 | 第14页 |
| ·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模式 | 第14-17页 |
| ·光伏并网系统工作电路原理 | 第17-18页 |
|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 第18-20页 |
| ·太阳能电池的伏安特性 | 第18-19页 |
|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曲线 | 第19-20页 |
| ·最大功率点跟踪 | 第20页 |
| ·并网逆变器功能 | 第20-21页 |
| ·逆变技术的概述 | 第21-24页 |
| ·逆变器的概念及分类 | 第21-22页 |
| ·逆变并联技术的发展 | 第22-24页 |
| ·论文选题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 第25-49页 |
|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拓扑结构 | 第25-28页 |
| ·单台逆变器的常用拓扑 | 第25-26页 |
|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拓扑结构 | 第26-28页 |
|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等效模型 | 第28-34页 |
| ·单台逆变器主电路建模 | 第28-30页 |
|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 第30-32页 |
| ·单台逆变器的等效模型 | 第32-33页 |
| ·逆变器并联运行的等效模型 | 第33-34页 |
| ·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原理 | 第34-36页 |
| ·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环流分析 | 第34-35页 |
| ·逆变器并联的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 ·各种并联控制方式 | 第36-45页 |
| ·集中式控制方式 | 第36页 |
| ·主从控制方式 | 第36-37页 |
| ·改进的主从控制方式 | 第37-38页 |
| ·分散逻辑控制法(对等式) | 第38-41页 |
| ·无互连线控制法 | 第41-45页 |
| ·无连线并联技术的特点 | 第41-42页 |
| ·经典PQ 法 | 第42-43页 |
| ·改进的PQ 法——PQD 法 | 第43-45页 |
| ·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方法 | 第45-48页 |
| ·改进的PQ 法——P’Q’法 | 第45-46页 |
| ·改进PQ 法的下垂系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检测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逆变器设计 | 第49-60页 |
| ·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SPWM) | 第49-51页 |
| ·输出滤波器参数设计 | 第51-52页 |
| ·滤波电感L 的选择 | 第51-52页 |
| ·滤波电容C 的选择 | 第52页 |
| ·电压和电流双闭环的设计 | 第52-55页 |
| ·采用双环控制的必要性 | 第52页 |
| ·双环控制的工作原理 | 第52-53页 |
| ·电流内环的设计 | 第53-54页 |
| ·电压外环的设计 | 第54-55页 |
| ·并联逆变器的同步锁相控制 | 第55-57页 |
| ·锁相环的结构 | 第55页 |
| ·锁相环的原理 | 第55-57页 |
| ·器件选取和硬件电路设计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仿真 | 第60-66页 |
| ·MATLAB/Simulink | 第60页 |
| ·设计并联方案 | 第60-63页 |
| ·仿真结果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