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标、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绿洲边缘区人口生存现状分析 | 第12-29页 |
·绿洲边缘区空间分布与人口布局 | 第12-16页 |
·边缘区空间分布状况 | 第12-13页 |
·边缘区人口概况及人口空间分布 | 第13-16页 |
·绿洲边缘区沙漠化防治现状 | 第16-20页 |
·绿洲沙漠化防治理论、技术 | 第16-17页 |
·绿洲边缘区沙漠化防治实践经验 | 第17-18页 |
·绿洲边缘区沙漠化防治实践现状 | 第18-20页 |
·绿洲边缘区生态移民现象分析 | 第20-25页 |
·绿洲边缘区生态移民类型概况 | 第21-22页 |
·绿洲边缘区生态移民效益评估——以湖区为例 | 第22-25页 |
·绿洲边缘区生存脆弱性分析 | 第25-29页 |
·绿洲边缘区社区脆弱性分析 | 第25-27页 |
·绿洲边缘区经济发展脆弱性分析 | 第27-28页 |
·绿洲边缘区人口可持续脆弱性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参与式方法下绿洲边缘区人口生存模式对比与优选 | 第29-48页 |
·绿洲边缘区人口生存模式概述 | 第29-30页 |
·参与式方法下的绿洲边缘区人口生存模式对比 | 第30-48页 |
·样本区选择 | 第30页 |
·研究尺度及数据获取方法 | 第30-31页 |
·样本区人口生存模式描述 | 第31-45页 |
·宋和村人口生存模式描述 | 第31-34页 |
·王谋村人口生存模式描述 | 第34-37页 |
·花寨村人口生存模式描述 | 第37-39页 |
·煌辉村(东云六社)人口生存模式描述 | 第39-40页 |
·正新村人口生存模式描述 | 第40-42页 |
·附余村人口生存模式描述 | 第42-45页 |
·评价与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绿洲边缘区人口安全生存模式指标体系对比与优选 | 第48-52页 |
·绿洲边缘区人口安全生存模式指标体系构建 | 第48-49页 |
·绿洲边缘区人口安全生存模式指标体系整体比较 | 第49-50页 |
·绿洲边缘区人口安全生存模式指标体系分项比较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绿洲边缘区人口安全生存模式人口规模 | 第52-63页 |
·安全生存模式生态建设劳动力需求量 | 第52-53页 |
·安全生存模式生态产业发展劳动力需求量 | 第53-57页 |
·绿洲边缘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 第53-56页 |
·绿洲边缘区生态产业发展劳动力需求量 | 第56-57页 |
·绿洲边缘区人口梯度布局原则 | 第57-60页 |
·绿洲边缘区安全生存人口规模 | 第60-63页 |
·边缘区人口规模 | 第60-62页 |
·缓冲区人口规模 | 第62页 |
·安全生存人口规模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人口安全生存模式优化框架下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预评和模式优化建议 | 第63-67页 |
·人口安全生存模式优化框架下的环境效益评价 | 第63-64页 |
·人口安全生存模式优化框架下的经济效益评价 | 第64-65页 |
·人口安全生存模式优化框架下的社会效益评价 | 第65页 |
·人口安全生存模式优化建议 | 第65-67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第67-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7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主要参与项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