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同乐—从一个民间壮剧团看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艺术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5页 |
| ·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壮剧研究与文献回顾 | 第7-12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实物及文献调查 | 第13-14页 |
| ·田野调查 | 第14-15页 |
| ·个人访谈 | 第14页 |
| ·参与性观察 | 第14-15页 |
| ·录音、摄影及录像 | 第15页 |
| 2 田野调查点简介 | 第15-16页 |
| 3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同乐班 | 第16-54页 |
| ·同乐班的成立与发展 | 第16-27页 |
| ·1871 年至解放前 | 第17-19页 |
|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夕 | 第19-23页 |
| ·改革开放以后 | 第23-27页 |
| ·同乐班传统壮剧艺术内涵 | 第27-54页 |
| ·同乐班的排练与演出 | 第27-49页 |
| ·同乐班剧本与剧目 | 第49-50页 |
| ·同乐班服装及道具 | 第50-52页 |
| ·同乐班乐器 | 第52-54页 |
| 4 现代化背景下同乐班的困境与探索 | 第54-72页 |
| ·同乐班壮剧艺术变革之争 | 第54-58页 |
| ·同乐班“根”的流失 | 第58-64页 |
| ·集体的困惑与探索 | 第64-72页 |
| 结语 百年同乐 来日方长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附件 | 第81-103页 |
| 后记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