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基于新工业化理论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8-51页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第18-32页
  一、资源配置过度倾斜第20-22页
  二、农业发展程度不高第22-25页
   (一) 农业总产值增加缓慢第22页
   (二) 农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不足第22-25页
  三、农业剩余人口转移受阻第25-32页
   (一) 农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第25-28页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受阻第28页
   (三) 城市化进程缓慢第28-32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32-40页
  一、国际学术界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第32-36页
  二、中国学术界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第36-40页
   (一) 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型分析第36-37页
   (二)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路径探讨第37-40页
 第三节 研究结构与内容第40-51页
  一、研究内容第40-49页
  二、研究方法第49页
   (一)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49页
   (二)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49页
   (三) 比较分析的方法第49页
  三、主要创新点第49-51页
第二章 工业化与二元经济结构调整:理论解释和中国现实第51-77页
 第一节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第51-54页
  一、比较劳动生产率第51-53页
  二、二元对比系数第53-54页
 第二节 传统工业化理论及缺陷第54-65页
  一、传统工业化的发展第54-58页
   (一) 西方理论界对工业化问题的相关研究第55-56页
   (二) 国内学者对工业化理论的探索第56-58页
  二、传统工业化的模式第58-62页
   (一)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英国的工业化第59页
   (二)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前苏联的工业化第59-60页
   (三)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的工业化第60-62页
  三、传统工业化缺陷第62-65页
   (一) 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第63页
   (二) 传统工业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发展方式没有改变第63-64页
   (三) 工业污染治理不力,自然环境恶化第64页
   (四) 传统工业化导致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第64页
   (五) 传统工业对农业的攫取过多,反哺不足第64-65页
 第三节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工业化理论第65-70页
  一、工业化的定义第65-67页
  二、现代工业化的内涵第67-70页
   (一) 工业化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第67-68页
   (二) 工业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第68页
   (三) 工业化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第68-69页
   (四) 工业化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制度创新的过程第69-70页
   (五) 工业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第70页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第70-75页
  一、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开放的工业化第71-72页
  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市场化推动的工业化第72-73页
  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第73-74页
  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区域统筹的工业化第74页
  五、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是城乡互动的工业化第74-75页
 第五节 本章小节第75-77页
第三章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第77-111页
 第一节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进程和存在问题第77-101页
  一、农业产业化定义第77-81页
   (一)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第77-78页
   (二)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第78-81页
  二、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进程第81-86页
   (一) 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经营体制第82-83页
   (二) 农业产业化的奠基阶段第83-84页
   (三) 农业产业化的探索阶段第84-85页
   (四) 农业产业化的壮大和发展阶段第85-86页
  三、中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第86-101页
   (一) 农村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第87-89页
   (二) 农业产业化没有真正的惠及农民第89-94页
   (三) 农业总产值增幅较小增加不足第94-98页
   (四) 农业产业组织竞争力不足第98-101页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第101-106页
  一、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01-105页
   (一) 农业产业化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剩余劳动力第102-103页
   (一) 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相互作用第103-105页
  二、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成果第105-106页
 第三节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第106-109页
 第四节 本章小节第109-111页
第四章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城市发展:以城中村改造为例第111-145页
 第一节 城中村问题的由来与困境第111-120页
  一、城市化与城中村第111-114页
  二、城中村问题缘起第114-115页
  三、城中村问题的困境第115-120页
   (一) 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中村村民的利益剥夺第115-119页
   (二) 城中村失地村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119页
   (三) 土地收益分配和管理不合理问题第119-120页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城中村改造第120-133页
  一、城中村改造博弈模型的构建第122-129页
   (一) 政府部门和村民的收益分析第127-128页
   (二) 开发商的收益分析第128-129页
  二、城中村改造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第129-133页
   (一) 三种城中村改造博弈模型均衡结果分析第130-132页
   (二) 三种均衡结果的必要条件分析第132页
   (三) 城中村改造动态博弈模型的结论第132-133页
 第三节 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经验第133-139页
  一、以人为本进行城中村改造第135-136页
  二、发挥集体经济作用,惠及城中村农民第136-137页
  三、建立健全城中村村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第137-138页
  四、政策支持,引导城中村村民自主创业第138-139页
 第四节 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第139-143页
  一、关于制度创新和产权问题的理论解释第139-140页
  二、以市场为标准,考虑新型征地制度第140-142页
   (一) 以市场价格为依据制定征地补偿标准第140页
   (二) 实行"征用"和"征收"并行的双轨制度第140-141页
   (三)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对大规模征地补偿第141-142页
  三、城中村改造中土地问题的有效实践第142-143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第五章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第145-201页
 第一节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演变第145-148页
  一、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之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第145-146页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第146-147页
  三、90年代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第147-148页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第148-159页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第148-149页
  二、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困境分析第149-159页
   (一) 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化发展制约第149-152页
   (二)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困境第152-159页
 第三节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以云南为例第159-190页
  一、数据介绍第161-168页
   (一) 抽样方法第162-164页
   (二) 数据录入方法第164-165页
   (三) 数据分析方法第165-168页
  二、云南青年农民工发展现状第168-173页
   (一) 云南青年农民工的性别、年龄、民族和政治面貌构成第168-169页
   (二) 云南青年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第169-170页
   (三) 云南青年农民工的劳动时间与小时工资第170-172页
   (四) 云南青年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情况第172页
   (五) 云南青年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第172-173页
  三、云南青年农民工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第173-179页
   (一) 云南青年社会交往活动第174-176页
   (二) 云南不同青年群体的压力感受第176-177页
   (三) 云南不同青年群体关心的问题及其诉求第177-179页
  四、云南青年农民工的价值观分析第179-190页
   (一) 云南青年社会心态的现状和特征第180-181页
   (二) 云南青年自身和社会关系的评价第181-183页
   (三) 云南不同青年群体价值观比较第183-190页
 第四节 农民工市民化路径探讨第190-199页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局限第190-191页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路径第191-199页
   (一) 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实现农民工市民身份第191-193页
   (二) 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平等的就业体制,提供系统的就业服务第193-194页
   (三) 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廉租房制度第194-195页
   (四) 实现平等教育制度,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第195-196页
   (五)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第196-198页
   (六) 对农民工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第198-199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199-20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201-206页
 第一节 结论第201-204页
  一、农业产业化——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02-203页
  二、城中村改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问题第203-204页
  三、农民工市民化——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消除的重要路径第204页
 第二节 展望第204-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13页
 一、英文书籍第206页
 二、英文论文第206页
 三、中文书籍第206-207页
 四、中文论文第207-213页
致谢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山地型旅游区生态健康诊断与调控研究--以井冈山为例
下一篇:滇西北基于民族文化的自然保护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