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9页 |
·氮素的危害及来源 | 第10-12页 |
·我国水污染概况 | 第10页 |
·水体中氮素的来源 | 第10-11页 |
·水体中氮素的危害 | 第11-12页 |
·传统脱氮原理与工艺 | 第12-14页 |
·传统生物脱氮理论 | 第12-13页 |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 第13-14页 |
·新型生物脱氮理论与工艺 | 第14-23页 |
·短程硝化反硝化 | 第14-18页 |
·好氧反硝化 | 第18-20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 | 第20-23页 |
·菌株固定化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固定化技术概念的提出 | 第23-24页 |
·固定化技术的方法 | 第24-25页 |
·固定化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25-26页 |
·功能微生物的种群分析 | 第26-27页 |
·PCR-DGGE 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第26-27页 |
·PCR-DGGE 技术在种群分析中的应用 | 第27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材料方法 | 第29-35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试验装置 | 第29页 |
·试验用水与水质 | 第29-30页 |
·仪器设备与分析方法 | 第30页 |
·耐氧反硝化菌株的筛选鉴定 | 第30-32页 |
·筛选过程 | 第30-31页 |
·形态学分析 | 第31-32页 |
·16SrDNA 序列分析 | 第32页 |
·菌株的固定化 | 第32-33页 |
·固定化过程 | 第32-33页 |
·固定化结果 | 第33页 |
·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污泥的基因组提取 | 第33页 |
·PCR 扩增 | 第33页 |
·DGGE 电泳 | 第33-34页 |
·条带克隆测序分析 | 第34页 |
·DGGE 图谱分析 | 第34-35页 |
第3章 限时曝气实现短程硝化工艺条件 | 第35-51页 |
·工艺运行方式与污泥驯化 | 第35-36页 |
·工艺运行方式 | 第35页 |
·全程硝化污泥的驯化 | 第35-36页 |
·工艺运行结果 | 第36-40页 |
·临界点的确定 | 第36-37页 |
·三氮的变化规律 | 第37-39页 |
·COD 以及MLSS 的变化规律 | 第39-40页 |
·稳定期的动力学变化过程 | 第40-44页 |
·工艺运行过程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44-50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4-45页 |
·DGGE 图谱分析 | 第45-48页 |
·种群结构分析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及生长条件分析 | 第51-67页 |
·菌株的筛选过程 | 第51页 |
·菌株YY7 的形态学特征 | 第51-52页 |
·菌株YY7 的生长及代谢特征研究 | 第52-56页 |
·菌株YY7 的生长特征研究 | 第53-54页 |
·菌株YY7 的底物消耗过程 | 第54-55页 |
·DO 及pH 的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PO_4~(3-)浓度变化 | 第56页 |
·菌株YY7 的种属鉴定 | 第56-57页 |
·环境条件对菌株YY7 生长及代谢过程的影响 | 第57-66页 |
·碳源种类对菌株YY7 生长及代谢过程的影响 | 第57-60页 |
·初始C/N 比对菌株YY7 生长及代谢过程的影响 | 第60-62页 |
·初始pH 值对菌株YY7 生长及代谢过程的影响 | 第62-64页 |
·初始NO_2~--N 浓度对菌株YY7 生长及代谢过程的影响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生物强化协同处理氨氮废水研究 | 第67-76页 |
·固定化YY7 的反硝化效果 | 第67-69页 |
·NO_2~--N 去除能力研究 | 第67-68页 |
·其他营养底物的变化 | 第68-69页 |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实现 | 第69-72页 |
·短程工艺启动 | 第69页 |
·固定化菌球的生物强化 | 第69-72页 |
·种群特征分析 | 第72-74页 |
·PCR-DGGE 图谱 | 第72-74页 |
·图谱分析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