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一. 乌南次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主要成果 | 第10-11页 |
四.构造地质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五.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 第12-13页 |
六.采用的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0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4-17页 |
·盆地基底特征 | 第15-17页 |
·盆地地层特征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乌南次凹石油地质概况 | 第20-46页 |
·区域概况 | 第20-21页 |
·层序划分及地层特征 | 第21-33页 |
·层序划分步骤 | 第21-22页 |
·地震--地质层位及标定 | 第22-32页 |
·追踪闭合层序界面和最大湖泛面,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 第32-33页 |
·乌南次凹断裂特征 | 第33-39页 |
·断层活动特征 | 第33-36页 |
·主要断裂特征 | 第36-38页 |
·反转构造特征 | 第38-39页 |
·乌南次凹构造特征 | 第39-46页 |
·地质结构划分 | 第41-42页 |
·乌南次凹的构造带划分(如图2.23) | 第42-44页 |
·局部构造特征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乌南次凹的形成及演化机制 | 第46-65页 |
·平衡剖面技术原理及应用范围 | 第46-47页 |
·乌南次凹构造格局 | 第47页 |
·断陷构造层(铜钵庙组-南屯组) | 第47页 |
·断-坳转化构造层(大磨拐河组-伊敏组) | 第47页 |
·坳陷构造层(青元岗组) | 第47页 |
·乌南次凹构造样式分析 | 第47-53页 |
·伸展构造样式 | 第47-50页 |
·扭动构造样式 | 第50页 |
·反转构造样式 | 第50-53页 |
·乌南次凹受力分析 | 第53-55页 |
·乌南次凹伸展量分析 | 第55-57页 |
·构造发育史分析 | 第57-65页 |
第四章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65-77页 |
·构造活动对沉积作用的控制 | 第65-66页 |
·伸展作用对沉积作用的控制 | 第65-66页 |
·构造对油气的分布和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66-73页 |
·有利于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区的瓢状凹陷结构 | 第69-70页 |
·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了油气藏的纵向分布 | 第70-72页 |
·反转构造控制油气成藏聚集 | 第72-73页 |
·铜钵庙组、南一段、南二段高位体系域的油藏是该区的主力油藏 | 第73-74页 |
·断陷的“五史”有机配置,形成断槽复式油气聚集区 | 第74-75页 |
·油藏类型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详细摘要 | 第83-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