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心坨油层高含水期注采系统综合调整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1.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2.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 第11-24页 |
·油田概况 | 第11页 |
·构造特征研究 | 第11-13页 |
·构造形态与特征 | 第11-12页 |
·断层对比组合及特征 | 第12页 |
·微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沉积特征研究 | 第13-17页 |
·沉积相模式及相带划分 | 第13-14页 |
·沉积相特征 | 第14-16页 |
·物源方向 | 第16-17页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17-20页 |
·储层岩性 | 第17页 |
·储层物性平面分布 | 第17-18页 |
·储层物性纵向分布 | 第18页 |
·储层分布 | 第18-20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20页 |
·隔层分布特征研究 | 第20-21页 |
·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 | 第21页 |
·油气水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 | 第21页 |
·储量计算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油藏开发历程及开采特征研究 | 第24-28页 |
·油藏开发历程 | 第24-25页 |
·开采特征研究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油藏工程评价 | 第28-42页 |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28-33页 |
·综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分析 | 第28-29页 |
·耗水量大小分析 | 第29-30页 |
·注水利用率评价 | 第30-32页 |
·注入水波及状况分析 | 第32-33页 |
·开发层系及井网适应性评价 | 第33-37页 |
·开发层系适应性评价 | 第33-35页 |
·开发井网适应性评价 | 第35-37页 |
·矿场注水温度监测评价 | 第37-40页 |
·原油流变特性、粘温特性 | 第38页 |
·注水温度影响分析 | 第38-40页 |
·最终采收率预测 | 第40-42页 |
·室内水驱试验 | 第40页 |
·水驱特征曲线法 | 第40页 |
·水驱曲线交会法 | 第40页 |
·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 | 第40-41页 |
·排出曲线法 | 第41页 |
·经验公式法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42-50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42-44页 |
·单井点含油饱和度法 | 第44-46页 |
·动态分析法 | 第46-50页 |
·资料整理 | 第47页 |
·具体做法 | 第47-48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48-49页 |
·影响剩余油分布主要因素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油藏开发存在问题及综合调整研究 | 第50-57页 |
·油藏开发存在问题 | 第50-51页 |
·注采系统综合调整研究 | 第51-57页 |
·调整原则 | 第51页 |
·层系划分原则 | 第51-53页 |
·具体调整做法 | 第53页 |
·注采井别确定原则 | 第53-54页 |
·综合调整结果 | 第54-55页 |
·开发效果预测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详细摘要 | 第6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