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1.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第1章、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释研究之校勘研究部分 | 第12-25页 |
·校勘时使用的术语 | 第12-15页 |
·校勘内容 | 第15-19页 |
·校勘方法 | 第19-21页 |
·校勘评价 | 第21-25页 |
第2章、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释研究之解题研究部分 | 第25-29页 |
·对诗歌题目、诗歌作者、诗题中词语以及诗歌所述史实的校勘 | 第25-26页 |
·解释题目中的词语 | 第26-27页 |
·溯源诗歌题目或诗歌题目中词语的出处 | 第27页 |
·在诗题之下揭示诗歌思想意义 | 第27-29页 |
第3章、冯集梧《攀川诗集注》注释研究之解说修辞手法研究部分 | 第29-39页 |
·避讳 | 第29-30页 |
·比喻 | 第30-31页 |
·代称 | 第31-32页 |
·用典 | 第32-39页 |
第4章、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释研究之释词研究综述部分 | 第39-68页 |
·释词范围的扩展 | 第39-40页 |
·重视对注释词语时所引用的文献的校勘 | 第40-42页 |
·训释词语时注意将词语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其发展演变,进行纵句释义,反映出训释词语时的历史观 | 第42-43页 |
·在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词语的释义情况分析 | 第43-47页 |
·训释词语材料丰富性分析 | 第47-49页 |
·训释词语时注意溯源 | 第49页 |
·有些时候训释词语所取证之文献用字与诗歌所用文字有异,但冯集梧征引后未作说明 | 第49-50页 |
·训释词语时态度严谨,注重实据,不妄下结论,敢于推测 | 第50-52页 |
·训释词语时对原注应用情况分析 | 第52-53页 |
·注意对具有唐代特征的词语的训释 | 第53-54页 |
·注意对俗语词的训释 | 第54页 |
·冯集梧《樊川诗集注》释词方法 | 第54-68页 |
第5章、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释研究之解句研究部分 | 第68-89页 |
·解句类型分析 | 第68-71页 |
·解句的特点 | 第71-82页 |
·解句的不足之处 | 第82-89页 |
第6章、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释研究之诗歌文学鉴赏研究部分 | 第89-94页 |
·揭示诗歌的结构特色 | 第89页 |
·点评诗歌的表意特色 | 第89-90页 |
·释说用语特征 | 第90-91页 |
·诗歌的意境赏析 | 第91-92页 |
·说明诗歌之影响 | 第92-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