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一 中国模式的定位 | 第15-24页 |
(一) 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 | 第15-18页 |
(二)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模式" | 第18-21页 |
(三) 中国模式的含义 | 第21-24页 |
二 全球化对中国模式的影响 | 第24-33页 |
(一) 经济全球化呈现的新特征 | 第26-27页 |
1、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力量 | 第26页 |
2、金融活动的全球化 | 第26-27页 |
3、国际经济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第27页 |
(二)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 第27-30页 |
1、全球经济波动有可能传导到国内,引起国内经济不稳定 | 第27-28页 |
2、对政府职能的挑战 | 第28-29页 |
3、对国家经济安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影响 | 第29页 |
4、对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影响 | 第29-30页 |
5、对我国企业应对能力的挑战 | 第30页 |
(三)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 | 第30-33页 |
1、经济全球化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和资源供应来源,为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 | 第30-31页 |
2、经济全球化扩大了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来源渠道,为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机遇 | 第31页 |
3、经济全球化加深了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 第31页 |
4、经济全球化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的话语权 | 第31-33页 |
三 中国模式的内涵 | 第33-51页 |
(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模式的根本 | 第35-39页 |
1、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民族化的内在要求 | 第35页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 第35-39页 |
(二) 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 第39-42页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 第39-41页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 | 第41-42页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42页 |
(三) 发展是第一要务 | 第42-44页 |
1、坚持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 第42-43页 |
2、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 第43-44页 |
(四) 实行改革开放之路 | 第44-51页 |
1、我国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45页 |
2、坚持在改革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 第45-47页 |
3、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 | 第47页 |
4,坚持对外开放 | 第47-48页 |
5、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 | 第48-51页 |
四 中国模式的未来及借鉴意义 | 第51-60页 |
(一) 中国政府采取的对策 | 第51-53页 |
1、积极参与全球话进程,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合理完善的方向发展 | 第51页 |
2、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 第51页 |
3、完善中国的涉外经济体制 | 第51-52页 |
4、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调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地位 | 第52页 |
5、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保证经济安全 | 第52-53页 |
6、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 第53页 |
(二) 中国模式的未来 | 第53-57页 |
1、环境资源问题明显 | 第53-54页 |
2、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 | 第54-55页 |
3、基尼系数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 第55页 |
4、科学发展观引领未来 | 第55-57页 |
(三)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 | 第57-60页 |
1、中国模式对现代化理论的贡献 | 第58页 |
2、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发展的启迪 | 第58-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