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第10-16页 |
1. 李东垣的“阴火”论 | 第10-12页 |
2. “阴火”的辨证要点 | 第12-13页 |
·脾胃气虚是阴火产生的前提与基础 | 第12页 |
·火热与脾胃气虚之象并现是阴火特征性和基本的临床表现 | 第12-13页 |
3. “阴火”的治法及相应代表方剂 | 第13-14页 |
·补中升阳法 | 第13页 |
·升阳除湿法 | 第13-14页 |
·升阳散火法 | 第14页 |
4. 从“阴火”看待中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第16-21页 |
1. 实验背景与目的 | 第16页 |
2. 病例选择 | 第16-17页 |
·病例来源 | 第16页 |
·病例一般资料 | 第16页 |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3.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临床症状 | 第17页 |
·胃镜检查 | 第17-18页 |
4. 疗效评定 | 第18页 |
5. 临床治疗 | 第18-19页 |
·辨证分型选方 | 第18页 |
·随症加减 | 第18-19页 |
6. 分析及统计处理 | 第19页 |
7. 治疗结果 | 第19-21页 |
·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定 | 第19页 |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及胃镜分型比较 | 第19页 |
·治疗前后胃粘膜慢性炎症比较 | 第19-20页 |
·治疗前后腺体萎缩比较 | 第20页 |
·治疗前后胃粘膜肠化生比较 | 第20页 |
·治疗前后胃粘膜异形增生比较 | 第20-21页 |
第三部分 典型病例 | 第21-2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3-27页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第23页 |
2. “阴火”与中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 第23-25页 |
·“阴火”贯穿于中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形成与发展 | 第23-24页 |
·阴火与中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机制的联系 | 第24-25页 |
·从“阴火”辨治中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 | 第25页 |
3. 风药的临床运用 | 第25-26页 |
·风药行气,增益气之功 | 第25页 |
·风药升阳,药味宜少,用量宜轻 | 第25-26页 |
·风药走窜,易伤津液 | 第26页 |
4. 辅以情志调摄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附录 | 第29-35页 |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