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6-23页 |
| 1.2.1 器官和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纬度变化规律 | 第16-18页 |
| 1.2.2 环境因子对器官和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性状的影响 | 第18-20页 |
| 1.2.3 养分循环特征的纬度变化规律 | 第20-21页 |
| 1.2.4 环境因子对养分循环特征的影响 | 第21-22页 |
| 1.2.5 麻栎的相关概况 | 第22-23页 |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23页 |
| 1.3.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麻栎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纬度变异格局 | 第25-44页 |
| 2.1 样地设置与基本调查 | 第25-27页 |
| 2.2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 2.2.1 植物样品采集 | 第27-28页 |
| 2.2.2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8页 |
| 2.2.3 凋落叶样品收集 | 第28页 |
| 2.3 指标测定 | 第28-29页 |
| 2.3.1 叶片和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 第28-29页 |
| 2.3.2 器官、凋落叶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测定 | 第29页 |
| 2.4 数据分析处理 | 第29-30页 |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30-41页 |
| 2.5.1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纬度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 2.5.2 麻栎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纬度变化规律 | 第32-36页 |
| 2.5.3 麻栎各器官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36-39页 |
| 2.5.4 凋落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纬度变异格局 | 第39-40页 |
| 2.5.5 凋落叶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40-41页 |
| 2.6 小结 | 第41-44页 |
| 第三章 麻栎林养分循环特征的纬度变异格局 | 第44-54页 |
| 3.1 样地设置及概况 | 第44页 |
| 3.2 试验设计 | 第44页 |
| 3.3 指标测定 | 第44-45页 |
| 3.3.1 植物养分循环特征计算 | 第44-45页 |
| 3.4 数据分析处理 | 第45页 |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 3.5.1 麻栎林养分循环特征的纬度变异格局 | 第45-49页 |
| 3.5.2 麻栎林养分循环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49-52页 |
| 3.6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麻栎林生态化学计量与养分循环特征的生物与环境因子影响机制 | 第54-65页 |
| 4.1 样地设置及概况 | 第54页 |
| 4.2 试验设计 | 第54页 |
| 4.3 指标测定 | 第54页 |
| 4.4 数据分析处理 | 第54-56页 |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 4.5.1 麻栎林N化学计量与养分循环特征的生物与环境因子影响机制 | 第56-58页 |
| 4.5.2 麻栎林P化学计量与养分循环特征的生物与环境因子影响机制 | 第58-63页 |
| 4.6 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