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前言 | 第9-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0-19页 |
| ·研究设计 | 第10-11页 |
| ·研究者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参与者 | 第12-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研究假设和预计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 ·竞技能力相关问题 | 第19-21页 |
| ·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 3 跆拳道及其发展 | 第27-40页 |
| ·跆拳道的诞生和概念 | 第27-29页 |
| ·跆拳道的诞生 | 第27-28页 |
| ·跆拳道的概念 | 第28-29页 |
| ·中韩跆拳道运动发展 | 第29-34页 |
| ·韩国跆拳道运动发展 | 第29-31页 |
| ·中国跆拳道运动发展 | 第31-34页 |
|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韩国体育会的比较 | 第34-38页 |
|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 第34-36页 |
| ·韩国体育会 | 第36-38页 |
| ·比较 | 第38页 |
| ·中韩男子跆拳道选手在世界跆拳道赛坛上的地位 | 第38-40页 |
| 4 竞技能力 | 第40-45页 |
| ·一般竞技能力 | 第40-41页 |
| ·跆拳道竞技能力 | 第41-42页 |
| ·男子跆拳道选手竞技能力 | 第42-45页 |
| 5 中韩跆拳道国家队男子选手比较 | 第45-66页 |
| ·中韩跆拳道国家队男子选手的比赛成绩比较 | 第45-49页 |
| ·奥运会比赛成绩 | 第45页 |
| ·世界锦标赛比赛成绩 | 第45-46页 |
| ·亚运会比赛成绩 | 第46-47页 |
| ·亚洲跆拳道锦标赛比赛成绩 | 第47-49页 |
| ·中韩跆拳道国家队男子选手竞技能力的差距 | 第49-53页 |
| ·男子跆拳道选手最重要的身体条件 | 第49页 |
| ·男子跆拳道选手最重要的体能因素(爆发力、敏捷性、耐力) | 第49-50页 |
| ·训练时技术使用量和比赛时技术使用量的比率 | 第50页 |
| ·跆拳道基本功和竞技能力的关系 | 第50页 |
| ·技术学习类型(先天型、努力型) | 第50-51页 |
| ·分析对方选手的方式 | 第51页 |
| ·男子跆拳道选手生涯的精神支柱 | 第51-52页 |
| ·比赛或训练时的错误纠正方法 | 第52页 |
| ·考虑个体差异的执教方法 | 第52页 |
| ·教练的专业知识对选手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备战比赛的状态调整方法 | 第53页 |
| ·中韩跆拳道国家队男子选手训练计划比较 | 第53-59页 |
| ·中国队训练计划 | 第53-56页 |
| ·韩国队训练计划 | 第56-59页 |
| ·中韩跆拳道男子选手2007年和2008年赛事日程比较 | 第59-62页 |
| ·中国跆拳道男子选手2007年和2008年全国比赛日程 | 第59页 |
| ·韩国跆拳道男子选手2007年和2008年全国比赛日程 | 第59-62页 |
| ·中韩跆拳道男子选手注册情况比较 | 第62-64页 |
| ·中国跆拳道男子选手注册情况 | 第62页 |
| ·韩国跆拳道男子选手注册情况 | 第62-64页 |
| ·关于跆拳道文化 | 第64-66页 |
| 6 结果和分析 | 第66-79页 |
| ·个人特性 | 第66-67页 |
| ·技术因素 | 第67-71页 |
| ·心理因素 | 第71-72页 |
| ·对教练员的认识 | 第72-75页 |
| ·其他因素 | 第75-79页 |
| 7 建议 | 第79-85页 |
| ·几点建议 | 第79-82页 |
| ·几点感想 | 第82-85页 |
| 8 结论 | 第85-87页 |
| ·完成预定研究内容和任务方面 | 第85-86页 |
| ·检验研究假设方面 | 第86页 |
| ·创新点方面 | 第86-87页 |
| 9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 附件一:调查问卷 | 第94-96页 |
| 附件二:中韩国家队训练计划(北京奥运会) | 第96-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