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目的研究
摘 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0-1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 | 第11-16页 |
·国内研究动态概况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概况 | 第14-16页 |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 第17页 |
·历史考察法 | 第17-18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环境法目的概述 | 第19-23页 |
·环境法目的含义 | 第19页 |
·法的目的概述 | 第19页 |
·环境法目的 | 第19页 |
·环境法目的性质 | 第19-20页 |
·环境法目的具有指导性 | 第19页 |
·环境法目的具有层次性 | 第19-20页 |
·环境法目的具有前瞻性 | 第20页 |
·环境法的发展及目的演变 | 第20-23页 |
·外国环境法的发展及目的演变 | 第20-21页 |
·中国环境法的发展及目的演变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多学科视角下的环境法目的 | 第23-28页 |
·伦理学视角 | 第23-24页 |
·伦理学与环境法的关系 | 第23页 |
·环境伦理观的发展及其在环境法目的中的反映 | 第23-24页 |
·经济学视角 | 第24-26页 |
·经济学与环境法的关系 | 第25页 |
·经济学在环境立法中的运用 | 第25页 |
·经济学原理与环境立法的矛盾 | 第25-26页 |
·生态学视角 | 第26-28页 |
·生态学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 第26页 |
·生态学与环境法的关系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环境法目的各学说评析 | 第28-34页 |
·环境法目的“一元论” | 第28-29页 |
·“一元论”的伦理基础 | 第28页 |
·对“一元论”的评析 | 第28-29页 |
·环境法目的“二元论” | 第29-31页 |
·学界对“二元论”的争论 | 第29-30页 |
·对“二元论”的评析 | 第30-31页 |
·环境法目的“多元论” | 第31页 |
·环境法目的其他学说 | 第31-32页 |
·环境法目的各学说的对比分析 | 第32-34页 |
第五章 我国环境法目的分析 | 第34-38页 |
·我国现行环境法目的 | 第34页 |
·我国环境法目的的缺陷和不足 | 第34-36页 |
·现行环境法目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 | 第36-38页 |
·现行环境法目的实施效果 | 第36-37页 |
·现行环境法目的对环境立法的影响 | 第37页 |
·现行环境法目的对环境执法的影响 | 第37页 |
·现行环境法目的对环境司法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外国环境法目的考察 | 第38-43页 |
·外国环境法目的考察 | 第38-40页 |
·美国及加拿大环境法目的 | 第38页 |
·欧盟国家环境法目的 | 第38-39页 |
·日本和韩国环境法目的 | 第39-40页 |
·其他国家环境法目的 | 第40页 |
·外国环境法目的评析 | 第40-41页 |
·美国 | 第40-41页 |
·加拿大 | 第41页 |
·欧盟国家 | 第41页 |
·日本和韩国 | 第41页 |
·外国环境法目的与中国环境法目的比较分析 | 第41-43页 |
第七章 环境法目的完善 | 第43-50页 |
·完善环境法目的途径 | 第43页 |
·从指导思想上实现环境法目的理念基础转变 | 第43页 |
·有针对性的借鉴发达国家环境法目的设计原则 | 第43页 |
·从我国国情出发把价值追求与现实目标结合考虑 | 第43页 |
·完善我国环境法目的具体思考 | 第43-50页 |
·不忽视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前提与基础 | 第44页 |
·我国环境法目的应确立代内公平目标 | 第44页 |
·我国环境法应确立代际公平目标 | 第44-45页 |
·我国环境立法应确立种际公平目标 | 第45-46页 |
·我国环境立法应确立权利公平目标 | 第46页 |
·我国环境法应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46-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