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辅助离子束介导基因转化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离子束生物技术简介 | 第12-17页 |
·离子注入系统介绍 | 第12-13页 |
·离子束诱变育种技术 | 第13-14页 |
·离子束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 | 第14-17页 |
·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应用展望 | 第17页 |
·转基因技术简介 | 第17-19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7-18页 |
·基因枪法 | 第18页 |
·聚乙二醇(PEG)介导法 | 第18页 |
·电穿孔法 | 第18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8-19页 |
·其他方法 | 第19页 |
·拟南芥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拟南芥的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拟南芥的研究历史 | 第20页 |
·拟南芥研究的应用前景 | 第20-21页 |
·报告基因的选择 | 第21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拟南芥植株室内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3-28页 |
·引言 | 第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植物材料 | 第23-24页 |
·分子生物学和生化试剂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拟南芥种子的消毒 | 第24页 |
·拟南芥无菌苗的生长 | 第24页 |
·拟南芥的水培体系 | 第24-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7页 |
·拟南芥的生长情况 | 第25-26页 |
·影响拟南芥菜生长的因素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离子束注入拟南芥愈伤组织实验体系的建立 | 第28-36页 |
·引言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植物材料 | 第28-29页 |
·分子生物学和生化试剂 | 第29页 |
·拟南芥组织培养基 | 第29页 |
·拟南芥种子的消毒 | 第29页 |
·拟南芥无菌苗的生长 | 第29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9页 |
·甘油预处理 | 第29页 |
·离子束注入拟南芥愈伤组织 | 第29页 |
·离子注入愈伤组织后失水率的统计 | 第29页 |
·细胞存活力测定 | 第29-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拟南芥愈伤组织生长情况 | 第30页 |
·不同剂量离子注入对愈伤组织失水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离子注入过程中愈伤组织失水率的回归分析 | 第31-32页 |
·不同剂量离子注入对愈伤组织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离子注入过程中愈伤组织细胞活力的回归分析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电场辅助离子束介导基因转化试验初探 | 第36-50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37-38页 |
·分子生物学和生化试剂 | 第38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38页 |
·甘油预处理 | 第38页 |
·离子束注入拟南芥愈伤组织 | 第38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8页 |
·DNA电泳时其浓度分布的测定 | 第38-39页 |
·质粒DNA浸泡转入愈伤组织 | 第39页 |
·电场辅助质粒DNA转入愈伤组织 | 第39-41页 |
·固定染色法检测GUS活性 | 第41页 |
·观察和照像 | 第41页 |
·GUS瞬间表达率的计算 | 第41页 |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水平电泳槽DNA分布情况 | 第42页 |
·竖直电泳槽DNA分布情况 | 第42-43页 |
·试验用电泳槽的设计与制作 | 第43-44页 |
·DNA浸泡与电场辅助介导对GUS染色情况的影响 | 第44-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0页 |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