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驱动人脸语音动画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人脸建模方法 | 第11页 |
·人脸模型分类 | 第11页 |
·人脸动画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人脸语音动画研究方法 | 第12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论文的框架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系统框架 | 第14-15页 |
·章节安排 | 第15页 |
·本章小节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开发平台 | 第17-27页 |
·系统开发平台 | 第17-20页 |
·SAPI5.0 简介 | 第17-18页 |
·TTS 引擎简介 | 第18页 |
·OpenGL 开发工具 | 第18-20页 |
·MPEG-4 人脸动画标准简介 | 第20-25页 |
·MPEG-4 人脸动画参数 | 第20-21页 |
·MPEG-4 人脸定义参数 | 第21-23页 |
·MPEG-4 中性人脸模型 | 第23-24页 |
·MPEG-4 人脸动画工作方式 | 第24-25页 |
·本章小节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特定人脸模型的建立 | 第27-45页 |
·人脸肌肉模型 | 第28-33页 |
·线性肌的模拟 | 第31-32页 |
·括约肌的模拟 | 第32-33页 |
·片状肌的模拟 | 第33页 |
·嘴部参数模型 | 第33-36页 |
·人脸唇部运动机理 | 第33-34页 |
·参数控制的嘴部模型 | 第34-35页 |
·嘴部参数模型的模拟过程 | 第35-36页 |
·通用模型及其特定化 | 第36-39页 |
·通用模型的选取及其特定化 | 第36-38页 |
·通用模型特定化过程 | 第38-39页 |
·模型校准 | 第39-41页 |
·模型校准算法 | 第39-40页 |
·人脸模型校准的实现 | 第40-41页 |
·纹理映射 | 第41-44页 |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中文文本分析及语音合成 | 第45-55页 |
·中文文本解析 | 第45页 |
·中文可视音素处理 | 第45-51页 |
·划分中文可视音素 | 第46-48页 |
·得到中文可视音素序列 | 第48页 |
·获得可视音素的时间信息 | 第48-50页 |
·可视音素过渡处理 | 第50-51页 |
·表情处理 | 第51-53页 |
·表情标签的表示方法 | 第51-52页 |
·表情过渡处理 | 第52-53页 |
·可视音素与表情混合 | 第53页 |
·本章小节 | 第53-55页 |
第五章 人脸语音动画系统的实现 | 第55-67页 |
·合成视觉语音的方法 | 第55-56页 |
·中文协同发音处理 | 第56-62页 |
·中文协同发音的背景 | 第56-57页 |
·三音素模型和协同发音规则 | 第57-60页 |
·合成过渡唇形 | 第60-62页 |
·人脸动画的结构及实现 | 第62-63页 |
·人脸动画的四层控制结构 | 第62-63页 |
·人脸动画的实现过程 | 第63页 |
·人脸语音与动画同步系统 | 第63-66页 |
·语音与动画的同步 | 第63-65页 |
·语音动画系统的结构 | 第65-66页 |
·本章小节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 | 第67-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工作总结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获奖情况 | 第78页 |
发表论文 | 第78-79页 |